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策略

作者

黄四洪

430281199011265419 湖南泰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围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策略展开探讨,通过强化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规划、人员培训和材料把控,严格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工序监督和安全管控,以及完善施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检测、问题整改和档案管理,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旨在有效预防质量隐患,提升工程建设水平,确保水利水电工程长期稳定运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质量保障

0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施工质量不仅影响工程自身使用寿命,更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然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具有技术复杂、环境多变、施工周期长等特点,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从大坝基础处理到机电设备安装,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科学制定并严格落实质量控制策略,对保障工程质量、提升工程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加强施工全过程质量管控,能够有效降低质量风险,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达到设计标准和使用要求。

1强化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1.1完善质量规划与制度建设

施工准备阶段需建立系统的质量规划与管理制度。首先,依据工程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标准,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目标和计划,明确各施工环节的质量标准、控制要点和验收指标。例如,针对混凝土坝施工,需明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浇筑工艺、养护要求等具体参数。同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质量责任制度、质量检查制度、质量奖惩制度等,将质量责任细化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确保施工人员各司其职。通过制度约束,规范施工行为,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提供制度保障,使质量管控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2加强施工人员培训与管理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质量意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在施工准备阶段,应组织全面的岗前培训,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和质量教育。对技术人员进行施工技术规范、新工艺应用等方面的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施工技术要点;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标准化作业流程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同时,建立施工人员考核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此外,加强施工团队的质量管理文化建设,通过定期开展质量宣传活动,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为工程质量提供人力保障。

1.3严格材料与设备质量把控

材料和设备是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工程质量。在施工准备阶段,要建立严格的材料和设备采购管理制度。对主要材料,如水泥、钢材、砂石料等,从供应商资质审查、材料样品检验到进场验收,每个环节都需严格把控。要求供应商提供质量证明文件,并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材料性能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对于机电设备,要检查设备的生产厂家资质、产品合格证、性能检测报告等资料,必要时进行现场试运行测试。通过对材料和设备质量的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消除质量隐患,为工程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2严格施工过程阶段质量控制

2.1规范施工技术管理

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组织施工,确保施工工艺和技术参数符合设计要求。对于关键工序和特殊工艺,如大坝基础处理、混凝土浇筑、机电设备安装等,需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明确施工方法和质量要求。同时,加强对施工技术创新的管理,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施工质量,但需对新技术应用进行充分论证和试验,确保技术成熟可靠,防止因技术问题引发质量事故。

2.2加强施工工序监督与验收

施工工序质量是工程整体质量的基础,需建立严格的工序监督和验收制度。实行“三检制”,即施工班组自检、施工队复检、项目部终检,确保每道工序质量合格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对隐蔽工程,如地基处理、地下管道铺设等,要进行全过程跟踪检查,做好影像和文字记录,验收合格后方可隐蔽。监理单位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加强对施工工序的巡查和旁站监理,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督促施工单位限期整改。通过严格的工序监督和验收,实现施工过程质量的动态管控,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偏差,保证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3落实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与工程质量密切相关。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设置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对高空作业、深基坑施工、爆破作业等危险作业环节,制定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施工环境保护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扬尘、噪声、废水和废渣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对施工废水进行沉淀处理达标后排放,对施工废渣进行合理堆放和处置。通过落实安全与环保措施,为工程质量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避免因安全事故或环境问题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3完善施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3.1严格质量检测与评估

施工验收阶段需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和评估。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工程设计要求,采用科学的检测手段,对工程实体质量进行检测。对于混凝土工程,要检测混凝土强度、抗渗性、耐久性等指标;对于机电设备,要进行性能测试和试运行检测。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或建设单位委托的专业检测单位,确保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组织专家对工程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资料,结合检测结果,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判断工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为工程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3.2及时整改质量问题

针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建立问题台账,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对一般质量问题,施工单位要立即组织整改,整改完成后由监理单位进行复检,确保整改合格。对于严重质量问题,如结构安全隐患等,需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制定专项整改方案,必要时对已建工程进行局部拆除重建。在整改过程中,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避免质量问题反复出现。通过及时整改质量问题,消除工程质量隐患,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要求,为工程顺利交付使用奠定基础。

3.3规范工程档案管理

工程档案是工程质量的重要凭证,也是工程运行维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在施工验收阶段,要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规范,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资料、质量控制资料、检测报告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做到资料与工程建设同步。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职责,规范档案借阅和使用流程。通过规范工程档案管理,为工程质量追溯、后期维护和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工程验收和审计提供有力支持,保障工程质量全过程可查可控。

4总结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通过强化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规划、人员培训和材料管理,严格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工序监督和安全环保管理,以及完善施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检测、问题整改和档案管理,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各环节紧密配合、协同发力,才能有效预防和解决质量问题,确保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和使用标准。在未来工程建设中,应持续优化质量控制策略,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水平,推动水利水电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振梅.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水上安全,2024,(18):154-156.

[2]陈艳霞.农村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安全和质量控制策略[J].农家参谋,2024,(23):75-77.

[3]肖同霞.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技术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0):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