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业工程技术生产管理运用分析

作者

蔡笃宁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工业工程技术作为生产管理的重要支撑,通过系统化的方法体系提升制造过程的效率与可控性。其核心在于运用工程分析手段,将生产要素进行科学配置与优化组合。在制造现场管理中,工业工程技术提供了标准工时测定、作业分析、生产线平衡等实用工具。这些技术方法能够精确量化生产绩效,识别改进机会,并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科学的绩效基准,工业工程技术帮助实现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为现代制造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关键词:工业工程技术;生产管理;运用

引言

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工程技术的应用范畴持续拓展。在生产管理领域,其不仅关注作业层面的效率提升,更注重整体制造系统的协同优化。通过集成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工业工程构建了从工艺设计到执行监控的完整管理体系。价值流分析、物流规划、质量防错等技术手段,使生产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这种系统化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协调人、机、料、法、环等要素,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工业工程技术正在重塑现代生产管理的模式与效能。

1工业工程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基础

1.1工业工程技术的概念界定

工业工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学科,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提高生产系统的效率和效益。该技术融合了工程学、管理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工业工程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方法研究、作业测定、设施规划、生产计划与控制等专业技术领域。其应用范围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各类作业系统。技术实施过程强调定量分析与系统优化,采用工程化的手段解决管理问题。

1.2生产管理的基本内涵

生产管理是对制造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系统性活动。其核心任务是确保生产系统高效运行,实现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的综合优化。生产管理涉及从原材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全过程管控,包括工艺设计、设备配置、作业调度等具体内容。管理活动需要协调人力、设备、物料等多种资源要素,平衡生产效率与经济性要求。现代生产管理强调数据驱动决策,建立量化的绩效评价体系。随着智能制造发展,生产管理正向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演进。

2工业工程技术在生产管理中运用面临的挑战

2.1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的适配困境

碍。传统管理模式下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部分管理人员对量化管理方法存在抵触心理。技术实施要求的标准化与员工追求工作自主性之间产生矛盾,影响技术措施的落地效果。组织内部对变革的接受程度不一,导致技术应用进程受阻。部门壁垒造成信息孤岛现象,妨碍系统化工程方法的全面实施。技术应用需要跨部门协作,但现有考核机制难以有效激励协同行为。

2.2技术更新与人员能力的匹配落差

新技术应用需要复合型人才,但现有员工知识结构更新滞后。技术方法日益复杂化,基层人员理解和掌握存在困难。数字化工具的推广应用面临操作技能短缺的制约。管理人员数据分析能力不足,影响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技术培训体系不完善,难以为员工提供持续的能力提升支持。人才流动加剧技术传承的难度,影响应用效果的持续性。这种能力匹配落差导致先进技术难以充分发挥预期效用,甚至造成资源投入的浪费。

2.3系统复杂性与管理协同的难度倍增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使优化对象更加动态多变。供应链延伸使系统边界扩大,增加了整体协调的难度。技术应用需要兼顾效率、柔性和可持续性等多重目标,优化维度更加复杂。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对信息系统支撑能力提出挑战。不同技术模块间的集成应用需要更高水平的系统规划。管理层级增加导致决策链条延长,影响技术响应的及时性。

2.4投入成本与效益显现的周期矛盾

技术实施前期需要购置设备、培训人员等大量投入,短期内增加运营成本。系统优化效果的显现需要完整的生产周期验证,难以立即反映在财务指标上。部分技术改进的效益具有间接性,难以直接量化评估。投资回报周期与企业管理层的考核周期存在错配。预算约束限制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导致效果打折扣。

3工业工程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3.1生产流程优化技术运用

生产流程优化技术通过对制造过程的系统分析,实现效率提升和质量改善。运用程序分析技术,绘制详细的工艺流程图,识别增值与非增值环节。采用ECRS原则对工序进行重组优化,消除不必要的等待和搬运。运用生产线平衡技术,合理分配各工位作业内容,减少瓶颈制约。设计标准作业组合票,规范操作顺序和作业方法。实施快速换模技术,缩短产品切换的停产时间。建立流程监控机制,持续跟踪关键绩效指标的变化。应用价值流图析方法,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视角进行优化。通过仿真技术验证流程改进方案,降低实施风险。流程优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生产系统的流动性和产出效率。

3.2质量管理技术的实施

质量管理技术构建预防为主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运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监控关键质量特性的波动情况。设计防错装置,从源头上预防人为失误导致的质量缺陷。建立质量门控制点,在关键工序设置检验关卡。实施标准化作业,减少操作变异对质量的影响。运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提前识别潜在质量风险。构建质量数据追溯系统,实现问题根源的快速定位。开展质量成本分析,优化质量投入的资源分配。组织质量改进小组,系统解决重复发生的质量问题。通过质量功能展开,将客户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技术特性。质量管理技术的系统实施能够持续提升过程能力和产品一致性。

3.3设备维护与管理技术应用

设备维护管理技术确保生产装备的可靠运行和效能发挥。实施预防性维护计划,基于设备状态安排维护活动。运用全员生产维护方法,提高操作人员的设备保养参与度。建立设备点检标准,早期发现潜在故障隐患。应用可靠性工程技术,分析设备故障模式和影响。设计备件库存模型,平衡库存成本与应急需求。实施设备效能监测,量化评价设备综合效率。运用维修数据分析,识别频发故障的改进机会。规划设备改造方案,提升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

3.4人力资源配置技术的运用

人力资源配置技术实现人员与岗位的科学匹配。运用工作研究技术,确定各岗位的标准作业内容和时间。设计技能矩阵,清晰呈现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度。实施人机工程学评估,优化工作站的人因设计。运用劳动负荷分析,平衡各工位的工作强度和复杂度。建立多能工培养体系,提高人员调配的灵活性。设计绩效评价指标,客观反映员工贡献度。应用学习曲线理论,规划新员工培训周期和内容。组织岗位轮换,促进技能多样化和职业发展。通过动作分析技术,优化操作方法和减少疲劳因素。

结束语

工业工程技术为生产管理,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与科学化的实施路径。其方法体系不断吸收新的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持续拓展应用深度与广度。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工业工程技术需要进一步强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未来应着力发展适应柔性化、智能化生产需求的新技术工具。

参考文献

[1]赵晔波,黄承键.工业工程技术生产管理运用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4,(21):140-142.

[2]邢华兵.工业工程技术在设备管理维修中的用途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0,(10):44-45.

[3]肖文俊.刍议工业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6,17(03):66-67.

[4]窦忠发.简论工业工程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6,(15):18.

[5]王涛,李吉红.工业工程技术及生产管理应用[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8年第二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费县供电公司;,201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