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短视频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审视、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作者

曹义泽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作者信息:曹义泽,男,1990年1月,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2023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网络思政专项课题(2023XYWLSZ17)、2024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27-24JP05)阶段性成果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短视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媒介形式。短视频在传播爱国主义内容、激发情感共鸣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也存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碎片化传播等问题,通过优化内容创作、加强平台监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措施,以充分发挥短视频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具有坚定爱国信念和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短视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一、引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1]。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以其简短精练、生动形象、传播迅速等特点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如何利用短视频这一媒介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短视频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基础

(一)媒介环境的深刻变革

1. 互联网普及与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网络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短视频平台凭借其便捷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迅速成为大学生喜爱的媒介形式之一。

2. 信息传播格局的变化。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单向性和线性特点,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向性、即时性和碎片化特征[2]。短视频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和受众互动方式。

(二)大学生媒介使用习惯的转变

1. 短视频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之一。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适应能力。短视频以其简短的时长、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满足了大学生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信息获取需求。相关调查显示,超过 80% 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短视频平台,且每天的使用时长在1 - 3小时之间[3]。爱国主义相关内容通过短视频形式传播,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2. 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短视频内容涵盖广泛,包括新闻资讯、文化娱乐、生活百科等。其中,优质的爱国主义短视频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成就和英雄事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影响。然而,部分低质量、不良内容的短视频也可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误导。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短视频的创作和传播,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短视频媒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需求

1. 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新时代赋予青年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4]。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明确自身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

2. 应对多元文化和思潮的冲击。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思潮相互碰撞,一些西方不良文化思潮通过网络等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如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等。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蚀。

三、短视频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挑战

(一)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1. 部分短视频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一些短视频创作者为了博取眼球,歪曲历史事实、丑化英雄人物,传播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5],这些内容严重违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初衷,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

2. 内容深度和教育性不足。许多爱国主义短视频仅停留在表面的事件叙述或简单的口号式宣传,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和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阐释,这种浅层次的内容难以引发大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二)碎片化传播的局限性

1. 知识体系的不完整性。短视频的时长限制导致其传播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大学生在观看爱国主义短视频时,可能只能获取到零散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不利于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2. 情感共鸣的短暂性。虽然短视频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音乐迅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但由于其时长较短,情感共鸣往往具有短暂性,一旦视频播放结束,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随之淡化,难以形成持久的爱国情怀和实际行动。

(三)平台监管与引导不足

1. 内容审核机制不完善。部分短视频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对内容的审核不够严格。一些低俗、不良的爱国主义短视频得以传播,而优质内容可能因审核标准不明确而受到限制,这不仅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也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健康生态。

2. 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平台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方面缺乏有效的引导措施。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创作者制作高质量的爱国主义短视频,也没有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频道或推荐算法,导致爱国主义短视频在平台上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有限。

四、短视频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理路

(一)传播逻辑:从单向灌输到多向互动

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多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教育者将知识和思想传递给受教育者,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而短视频平台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多向互动化传播空间。大学生不仅可以观看短视频,还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与创作者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互动,这种多向互动化传播模式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和主体性,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情感逻辑:从理性认知到情感共鸣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更是一种深厚的情感。短视频以其生动形象的视觉呈现和情感化的叙事方式,能够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和故事,触动大学生的内心情感。例如,通过展示阅兵仪式、航天成就等场景,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唤起大学生的敬佩之情,这种从理性认知到情感共鸣的转化,能够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教育效果。

(三)学习逻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在短视频平台上,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观看的爱国主义短视频内容[6]。这种自主选择性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其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同时,短视频的社交属性也促使大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与其他用户分享交流,进一步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大学生在观看一部关于红色文化的短视频后,可能会在评论区与其他用户讨论相关历史事件,甚至主动去查找更多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短视频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内容创作,提升教育质量

1. 挖掘优质素材,丰富内容形式

创作者应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从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国家成就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素材。同时,创新内容形式,综合运用动画、纪录片、微电影、情景剧等多种表现手法,制作出生动形象、富有创意的短视频作品。例如,通过动画形式再现历史事件,使抽象的历史变得直观易懂;以微电影的方式展现英雄人物的成长历程,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 加强专业指导,提高内容深度

高校、媒体机构等应组织专业人员对爱国主义短视频创作进行指导,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专业人员可以从历史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对短视频内容进行把关,避免出现历史事实错误、价值导向偏差等问题。同时,引导创作者深入挖掘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将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短视频内容更具思想性和教育性。

(二)强化平台监管,营造健康环境

1. 完善内容审核机制

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团队建设,提高审核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建立严格的审核标准,对涉及爱国主义内容的短视频进行重点审核,坚决抵制歪曲历史、丑化英雄等不良内容的传播[7]。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算法等,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内容。

2. 建立正向引导机制

平台应设立爱国主义教育频道或专题栏目,集中展示优质的爱国主义短视频作品,并通过推荐算法向大学生精准推送。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的爱国主义短视频创作者给予奖励和支持,鼓励更多创作者投身于爱国主义教育短视频的创作。例如,平台可以举办爱国主义短视频创作大赛,对获奖作品和创作者进行表彰和宣传,激发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创新教育模式,增强实践效果

1. 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活动

高校应将短视频与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在线上,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主题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话题的讨论和交流;在线下,组织大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短视频后的主题班会、座谈会等活动,深化对短视频内容的理解和思考。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2. 鼓励大学生创作与传播

鼓励大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爱国主义短视频,通过亲身参与创作过程,加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感悟。高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或工作坊,为大学生提供创作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组织大学生开展短视频创作比赛或展示活动,将优秀作品在校园内进行传播推广,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鼓励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社交网络将优质的爱国主义短视频分享给身边的人,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凝聚教育合力

1. 高校与媒体机构合作

高校应加强与媒体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爱国主义短视频的创作和传播。媒体机构具有专业的制作团队和广泛的传播渠道,能够为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力支持。高校可以与媒体机构合作开展爱国主义短视频创作项目,共同策划选题、拍摄制作和推广传播。同时,高校可以为媒体机构提供学术研究和教育资源,促进媒体机构创作出更具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短视频作品。

2. 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家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活动等方式,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的作用,将短视频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有机结合。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各类爱国主义主题活动、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教育资源。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

六、结论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充分认识短视频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分析其现实基础、面临挑战和内在逻辑,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通过优化内容创作、强化平台监管、创新教育模式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措施,充分发挥短视频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具有坚定爱国信念、深厚爱国情怀和强化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易,张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多维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01):112-120.

[2]高家军.主旋律短视频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机理与优化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5):143-149.

[3]刘永梅.网络短视频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困境及其纾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6):16-19.

[4]何绍辉.Z世代青年的形成背景与群体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22,(08):14-20.

[5] 王萌苏.逻辑、困境与提升:短视频热潮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1):128.

[6]闫方洁,陶瑞.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5):54-58.

[7]赵丽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及其构建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4,(03):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