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控与执行力提升研究

作者

王初

湖北肃银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加速推进,合同管理已成为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复杂的合同关系、多变的外部环境及资源投入强度,导致管理过程中频繁出现合同纠纷、成本失控、工期延误等问题。部分项目合同执行标准不清、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督机制薄弱,影响合同条款有效落地,降低了整体管理水平。因此,强化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控与执行力提升,对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一)合同管理中的常见风险类型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涉及多种风险,若控制不力,易影响项目质量、工期与投资效果。法律风险主要源于合同条款不严密、法律适用不当,跨地区、跨国项目尤为突出。技术风险表现为设计变更频繁、技术标准不明确,影响施工质量[1]。经济风险涉及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升、资金链断裂。管理风险体现在信息不畅、组织协调不足、管理能力薄弱,易导致执行偏差。市场与政策风险则包括政策变动、市场环境变化,直接影响合同履行。

(二)合同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特征

工程项目合同各阶段风险特征明显。拟订阶段,合同条款不完善、责任划分不清,易埋下纠纷隐患。签订阶段,信息不透明、资质审查不到位,承包方履约能力存在虚假披露问题。执行阶段,履约偏差、责任不明、变更混乱,设计变更未经规范审批常引发超支与工期延误。变更与结算阶段,因资料缺失、争议机制不健全,变更索赔及结算纠纷频发,影响项目投资控制与效益。

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控策略

(一)完善合同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是风险防控的基础。应制定标准化合同文本,涵盖工程范围、质量标准、工期安排、支付条件、变更与索赔机制、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确保合同内容的完整性与合法性。同时,推行严格的合同审批与备案流程,重要合同须经法律顾问审核,规避法律漏洞。此外,建设电子合同管理系统,实现合同文本、附件、变更记录等资料的电子化归档与动态查询,提升信息透明度与管理效率。

(二)优化合同条款设计

风险分配应遵循“风险归属最有能力控制方”原则,合理界定各方责任。例如,在设计变更管理中,应明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边界,采用详细的技术规范、验收标准,减少执行歧义[2]。对重大风险事件,合同中应设定清晰的应急响应机制及赔偿标准。同时,强化违约责任与索赔条款,如约定每日逾期罚款标准、质量不合格处理措施,形成有效的履约约束。

(三)加强全过程风险控制

合同管理风险防控应贯穿项目全流程。前期通过全面风险识别与评估,对政策环境、技术复杂度、合作方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制定相应风险应对策略。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动态风险监测机制,通过定期风险检查、实时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合同执行偏差,采取措施控制风险扩散。此外,应完善法律支持与争议解决机制,在合同中预设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化争议处理途径,降低法律风险。

(四)推动多方协同管理

工程项目涉及单位众多,信息沟通与协同管理尤为关键。应建立多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合同执行、风险事件、技术问题开展沟通协调,形成问题共识与解决方案。鼓励引入第三方咨询与法律服务,提升专业决策水平。通过推动合作共赢理念,强化各方风险共担意识,避免因推卸责任、信息壁垒引发纠纷。

(五)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在合同管理实践中,需重点警惕隐性合同与口头承诺风险,所有补充协议、技术变更均应形成书面文件,防止后续争议。对于国际工程项目,应关注跨国法律差异与文化背景差异,合理设计法律适用条款与争议解决方式。同时,利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电子签章、区块链等技术,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合同管理,提升合同执行的可控性与透明

度。

三、工程项目合同执行力的提升路径

(一)执行力不足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工程项目中合同执行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合同条款落实不到位,部分技术标准、质量要求仅停留在纸面,实际操作偏离合同规定;二是责任划分模糊,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推诿现象,影响执行效率;三是监督考核机制薄弱,缺乏有效的履约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导致合同违约成本低;四是管理团队合同意识与法律素养不足,难以保障合同条款的全面执行。

(二)提升合同执行力的组织保障

强化合同执行力需从组织层面入手,首先,明确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合理设置合同管理部门或专职岗位,确保合同管理职责清晰、流程规范,贯穿项目全过程。其次,制定岗位职责与绩效考核制度,将合同履约情况与个人、部门绩效挂钩,激发履约主动性与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定期组织合同管理专项培训,涵盖法律知识、合同条款理解、风险防控、案例分析等内容,全面提升项目团队的综合管理能力与专业水平。

(三)健全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与考核机制

建立全过程、多层级的监督体系,针对重点合同、关键节点实施动态检查与跟踪评估,及时发现执行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各项合同要求严格落实。通过设立履约评价指标体系,如工期达成率、质量验收合格率、变更处理效率等,定量考核合同执行效果,强化数据支撑与过程管理 [3]。对履约表现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对违约行为严肃追责,形成良好的履约氛围,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执行力。

(四)信息技术在执行力提升中的应用

信息化手段是提升合同执行力的重要工具。通过部署合同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合同审批、归档、变更、履约进展等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动态监控,提升执行透明度与管理效率。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对合同履约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智能预警,提前识别潜在风险,辅助管理者精准决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保障合同文本、变更记录的不可篡改性,增强履约过程的法律效力,有效减少合同纠纷和责任界定不清的问题。

(五)案例与实践成效

某大型市政综合管廊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集成化合同管理系统,所有合同文本、变更记录、履约数据实现在线管理与实时监控,有效提升了信息透明度与管理效率。项目团队同步引入大数据分析与风险预警模块,结合严格的节点验收、动态风险评估、信息共享机制,全面保障合同条款落地,强化了对关键节点、风险环节的全过程管控。通过该系统,合同执行偏差率下降约 30% ,项目总体工期缩短 2 个月,成本节约约 1200 万元,质量合格率明显提升,合同履约水平显著提高,相关经验已在其他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广泛推广应用,促进了管理模式优化,取得良好成效。

总结: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控制成本和降低法律风险的关键环节。通过系统识别各类风险,完善合同条款设计,强化全过程风险控制,结合信息化手段提升合同执行力,有助于减少纠纷、提高履约水平、保障项目整体效益。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标准化、智能化管理模式,持续优化合同管理体系,助力工程项目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宝莹 . 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理 [J]. 价值工程 ,2024,43(33):16- 19.

[2] 张永辉 .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与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09):120- 122.

[3] 沈纪勋 , 邵敏 , 翟优雅 , 等 .EPC 总承包模式下的水利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理 [J]. 四川水力发电 ,2024,43(02):31- 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