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支模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土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朱晨毅 王世发

1.421087199607034255 2.410423200005216919

引言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房屋建筑土建工程面临市场化挑战与结构复杂化趋势。随着空间功能多元化需求攀升,高支模承重支撑体系成为保障建筑结构安全的核心技术要素。该技术通过模块化支撑系统有效破解大跨度、高层建筑施工难题,在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办公建筑及标志性公共工程中展现出显著技术支撑效能,既满足复杂空间功能布局需求,又为城市地标性建筑创新提供关键性技术保障,成为现代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1 高支模施工技术定义与特点

高支模施工技术,作为现代建筑施工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定义与特点在建筑行业内具有明确的界定。它主要指的是在建筑施工中,使用高度超过一定标准的模板支撑系统,以满足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以及复杂造型建筑的施工需求。高支模技术的特点在于其能够提供更大的施工空间,提高施工效率,同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结构的稳定性。例如,在建造高层建筑时,高支模系统可以支撑混凝土浇筑,保证结构的垂直度和整体性。根据相关研究,高支模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施工效率提高 30% 以上,同时减少材料浪费,降低施工成本。在安全性方面,高支模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循严格的安全标准,如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 的规范,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2 高支模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土建工程中的应用

2.1 施工前准备工作

(1)材料准备与检验。在房屋建筑土建工程中应用高支模施工技术时,施工前的材料准备与检验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首先,要确保材料的充足供应。根据工程的规模和施工进度计划,准确计算所需的各种材料数量,包括模板、支撑材料、连接件等。与可靠的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前预订材料,确保材料能够按时、足额供应到施工现场。在某高层写字楼的建设中,由于工程规模较大,高支模施工所需的材料数量众多。施工团队提前对材料进行了详细的核算,并与多家供应商签订了供应合同,确保了材料的及时供应,避免了因材料短缺而导致的施工延误。(2)施工参数选择。施工参数的准确选择是高支模施工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环节之一。在选择施工参数时,需要充分考虑建筑区域的特点,如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地质条件会影响支撑体系的基础设计,如果地质条件较差,需要采取加固措施,以确保支撑体系的稳定性。气候条件会影响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在高温天气下,需要采取降温措施,以防止混凝土因温度过高而出现裂缝。要准确计算模板施工面积。根据建筑结构的设计图纸,精确计算模板的覆盖面积,包括梁、板、柱等部位的模板面积。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扣除门窗洞口等不需要模板的部分,以避免材料浪费。在某办公楼的高支模施工中,施工团队通过对建筑结构图纸的仔细分析,准确计算出了模板施工面积。在计算过程中,施工团队发现原设计图纸中存在一些细节错误,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进行了修正,确保了模板施工面积的准确性。

2.2 模板制作与安装

第一,模板制作。结合目前常见的施工方案模板设计,要做好模板规格与模板型号标注工作,保证模板施工结束后指定专业技术人员控制模板质量,让模板足够稳定。针对验收达标后的模板,在表面涂刷脱模剂,随后运输至现场,放置于指定位置,方便后续安装作业的开展。第二,模板安装。首先做好放样工作,利用墨线标注位置,在安装操作期间,要结合设计方案对门架位置进行调整,确保间距和位置精度满足项目要求。在施工期间,要采取横纵向扫地杆的方式,在直角位置利用扣件固定,保证结构能够稳定连接。其次要在安装中调整好高支架尺寸,结合项目建设需求,在安装梁模板期间,利用好模板跨度尺寸布置起拱,并确保高度尺寸能够与标准相符。最后在安装时从边缘向中部推进,并利用好线钉固定结构。

2.3 混凝土浇筑控制

混凝土浇筑是建筑工程中的核心工序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以下是具体的浇筑控制措施:? 浇筑顺序。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先浇筑竖向结构,随后再进行水平构件”的施工顺序。这种浇筑的顺序安排是为了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一层的浇筑厚度应当控制在不超过 500 毫米的范围内。通过这种分层浇筑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由于自重所产生的压力,从而降低结构出现裂缝的风险。此外,分层浇筑还为施工人员提供了便利,使得振捣工作更加容易进行,进而确保了混凝土的密实度和结构的耐久性。? 振捣工艺。在进行混凝土振捣作业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推荐使用直径为 Φ50 毫米的插入式振捣棒,这种工具对于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至关重要。为了达到最佳的振捣效果,操作人员需要精心控制振捣棒的移动间距,确保这一间距不超过 400 毫米。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振捣操作,可以有效地排除混凝土内部的气泡,减少空隙,从而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结构强度。此外,振捣作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它还涉及对混凝土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施工环境条件的准确把握。因此,施工团队必须接受专业的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熟练地操作振捣设备,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工程需求和现场条件灵活调整振捣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混凝土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和耐久性,为建筑物提供坚实的基础。? 监测控制。为了实时准确地监控模板的位移情况,我们精心设置了 10 个监测点。这些监测点分布在模板的关键位置,确保能够全面覆盖并精确捕捉到模板的任何微小移动。一旦监测系统检测到模板位移超过了设定的安全阈值,即 5 毫米的报警值时,系统将迅速启动,立即发出警报信号。这一机制的设计是为了确保施工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得到通知,从而迅速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有效地防止因模板位移过大而导致的潜在危险和事故,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4 模板拆除

在进行模板拆除作业前,对于高度超过 2m 的拆除作业,须在作业区域搭建承载平台,并设置围护及防坠落装置。拆除时遵循逆向工序原则,即优先拆除后安装的部件,再处理初始安装的结构单元,整个过程需遵循重力作用方向实施分层解体工艺。施工期间严格禁止不同标高层的交叉施工及高空抛物行为,所有构件需通过机械化吊运系统完成垂直运输,同步执行全站仪实时监测与分项工程报验程序。在结构分阶段拆除过程中,需预先规划接合部位的拆除方案,确保分段后的建筑体系保持稳定状态。模板拆卸前,必须出具经检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证明文件,所有技术指标均应符合施工规范。对于非承重侧模的拆除,应当待混凝土硬化程度达到保护构件几何形态完整性的技术标准后方可操作。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合理运用高支模技术能够有效满足高层建筑的建设需求,在保障建设质量的同时提高施工安全性,以推动建筑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振兴 . 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11):177- 179.

[2] 滕鸿煜 , 孙天栋 , 符莎莎 . 基于三江收费大棚高支模体系施工安全与技术管理分析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引文版 ) 工程技术 ,2022(10):5- 8.

[3] 温欣 , 李磊 , 张洪昌 . 高大模板支挡结构专项施工方案研究 : 以新塘站项目挡墙工程为例 [J]. 城市建筑 ,2024,21(24):142-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