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动手操作的小学数学课堂对幼小衔接适应性的影响分析

作者

冯东海

武平县万安中心学校 福建 武平 364316

前言

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从保育阶 段 迈 向 小 学 阶 段 的 重 要 过 渡期,标志着他们从被关注的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主体。在这一阶段,幼儿的心理特征与小学生的行为心理交织,逐渐形成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在儿童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里,幼小衔接这一阶段关键又复杂,它直接关系到孩子能不能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特别重要的学科,它的教学方式对幼小衔接适应性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以往那种传统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理论讲解,然而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的孩子,习惯了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对这种理论讲解接受度不高。不过,基于动手操作的小学数学课堂,能够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通过实物操作、小组活动这些形式,让孩子能亲身体验,从而理解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能帮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数学学习,给后续学业发展筑牢基础。

一、基于动手操作的小学数学课堂对幼小衔接适应性的影响分析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核心学科,在幼小衔接这个关键教育阶段,对孩子适应小学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孩子要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学习模式,转到相对系统规范的小学学习,这中间跨度较大。动手操作的小学数学课堂和幼儿园教学理念有不少相通的地方,幼儿园注重通过直观操作让孩子感知世界,动手操作的小学数学课堂把这一优势延续了下来,就比如说在图形认知学习的时候,让孩子用积木拼搭不同图形,这样孩子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图形特征。这和幼儿园用玩具认识形状有点像,能降低孩子对小学数学的陌生感。而且,动手操作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小学低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抽象的数学概念容易让他们觉得枯燥。要是把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动手活动中,比如用小棒做加减法运算,孩子参与积极性高,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自然就更愿意投入到数学学习里。另外,动手操作还能培养孩子多种能力,像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能力。在小组操作活动里,孩子互相交流想法,一起解决问题,这既有助于适应小学集体学习环境,又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1]。

二、基于动手操作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幼小衔接适应性的教学策

(一)巧用实物教具,搭建认知桥梁

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的孩子,思维还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很有难度。这时候,动手操作的实物教具优势凸显,它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直观可感的具体事物,给孩子们搭建从幼儿园直观认知到小学抽象思维的通道,能帮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数学学习。比如《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课,在上课前,老师准备好各种形状的实物教具,像正方体的魔方、长方体的牙膏盒、圆柱体的易拉罐、球体的乒乓球之类的。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把这些实物教具放进一个神秘的盒子里,用“猜一猜”的游戏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等孩子们兴趣上来了,邀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把手伸进盒子里摸一摸,然后根据摸到的感觉猜猜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再简单描述一下特征。这一环节不止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他们初步感知到不同物体的形状特点。之后,老师把所有实物教具都摆在讲台上,引导孩子观察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比如说拿起正方体魔方,让孩子数数它的面、棱和顶点,孩子们亲手触摸、观察后,就能直观地发现正方体有 6 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12 条棱长度一样,还有 8 个顶点。老师再适时引导孩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鼓励他们自己总结出这些图形的特征[2]。

(二)开展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幼儿园的学习活动大多是以游戏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孩子们早就习惯了在集体里学习和交流。进了小学,虽然学习环境变了,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是能延续幼儿园的学习模式,帮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课堂。动手操作的小组活动能让孩子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一起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就比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组织一场“小小超市”的小组活动。先把孩子分成几个小组,每组 4 到 5 人,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套人民币学具,有不同面值的纸币和硬币。接着在教室一角布置个简单的“超市”,摆上一些标了价格的文具、玩具等物品,像铅笔 5 角一支、橡皮 1 元一块、玩具车 5 元一辆之类的。活动一开始,每个小组的孩子轮流扮演顾客和收银员。扮演顾客的孩子拿着一定金额的“钱”,去“超市”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算算要付多少钱;扮演收银员的孩子负责收钱、找零。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要相互交流、商量,一起完成购物和找零的任务。就比如说顾客拿着 10 元钱去买 5 元一辆的玩具车,收银员就要快速准确地算出要找给顾客 5 元钱,还要选好合适面值的人民币。要是遇到问题,小组里的孩子可以一起讨论解决,通过这样的小组活动,孩子对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会加深,还能学会跟别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设计趣味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事实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还是爱玩好动,要是把数学知识巧妙地放进趣味游戏里,就能勾起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学的时候又能玩,这样适应小学数学学习就更顺利了。就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的教学,老师可以设计个“乘法接龙”的游戏。游戏开始前,先把孩子分成几个小组,每组 5 到6 人,给每个小组发一套写着 1 - 9 数字的卡片。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每个小组的第一个孩子随便抽一张卡片,要是抽到数字 3,就得说“1 个 3是 3,乘法算式是 1×3=3 或者 3×1=3" ;接着第二个孩子要接着说“2个 3 是 6,乘法算式是 2×3=6 或者 3×2=633 ,就这么一个接一个,每个孩子说的乘法算式要和前一个孩子说的数字有关系,且不能重复。要是哪个孩子说错了或者说不出来,就先被淘汰,等其他小组都结束后,被淘汰的孩子才有机会重新参与。游戏进行的时候,老师要把轻松愉快的氛围营造起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通过这种趣味游戏,孩子能在轻松的氛围里把乘法口诀巩固好,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给后面的数学学习打下不错的基础。

总结:综上,从认知发展理论来讲,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思维比较具象,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这正好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能帮助他们理解和吸收知识。从建构主义理论方面看,小组活动和趣味游戏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互动中自己搭建数学知识体系。这种基于动手操作的小学数学课堂,对提升幼小衔接适应性有实实在在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它顺应了儿童的发展规律,能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为孩子顺利适应小学数学学习以及长远发展筑牢了根基。

参考文献

[1] 王佳舟 .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J]. 小学生 ( 中旬刊 ),2025,(05):82-84.

[2] 刘胜燕. 科学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数学游戏的应用与实践[J].读写算 ,2024,(25):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