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表演性公开课之困,立常态课提质之基
彭颜秋
乐山市第十二中学 614000
一、引言
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迎来新机遇与挑战。公开课本应是教学交流成长平台,却渐成教师自我展示 “舞台”。【1】部分公开课陷入表演性误区,重形式创新展示,轻知识传授,形式化严重、实用性低,忽视教懂学生这一根本。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表演性公开课现状剖析
(一) 形式大于内容,脱离传授本质
1. 多媒体技术不当运用
如笔者所听《法律为我们护航》公开课,课件插入大量与法律无关的明星图片、搞笑视频,虽引学生一时兴趣,但讲解法律作用时,学生因关注无关信息无法集中精力理解重点知识,教学内容被弱化,偏离教懂学生的本质。
2. 表演元素滥用。
如笔者所听《揭开情绪的面纱》公开课,教师为营造热闹课堂氛围,让学生花 15 分钟表演,却未及时引导表演反映的情绪特点,学生仅停留于表演乐趣,对情绪理解未获实质性提升,浪费课堂时间,未达通过表演促进知识理解目的。
3. 视频资料使用缺乏针对性
如笔者所听《敬畏生命》公开课,教师未筛选整合,播放 20 分钟生命起源的纪录片,学生看完对 “为何敬畏生命” 仍困惑,视频未助力知识掌握,浪费课堂时间,教学缺乏针对性。
(二)公开课形式化严重,实用性大打折扣
1. 教学环节设计的形式化。
许多公开课生硬套用固定教学流程,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深入分析。【2】设置小组讨论环节常从始至终,问题缺乏深度启发,学生讨论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深入思考。【3】如笔者所托《人要有自信》公开课,教师以电影《哪吒 2》为例开展议题式教学,该方式对教师和学生能力要求高,农村学校难开展;设置的 “你认为哪吒是自信的人吗”问题简单随意,无法引导学生区分自信、自负、自卑,小组讨论未达预期效果。
2. 师生互动形式化
为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常提简单易答问题,学生齐声回答,看似活跃,实则学生未真正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如课堂尾声教师问 “大家能否做自信的人”,学生机械回答 “能”,这种互动无实际意义,无法促进知识理解掌握。
(三)数据呈现问题严重性
为准确了公开课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本地 27 所初中近 50 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和 50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85% 的教师表示公开课中在课件制作、表演环节设计和视频剪辑花费大量时间, 50% 的教师认为这些工作占备课时间一半以上; 70% 的学生表示公开课内容新颖,但课后对知识点记忆理解不深。 65% 的学生观察到公开课小组讨论等环节走形式,未学到东西。课堂观察发现,公开课平均每节课用于展示课件、表演和播放视频时间达 20 分钟以上,真正用于讲解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 15 分钟。这些数据表明,表演性公开课形式化严重,影响教学实用性和教学质量提升。
三、常态课提质:回归本质,踏实育人
(一)夯实基础,筑牢素养根基
基础知识是核心素养“地基”。常态课上,老师得把传知识当首要任务。如讲《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用身边事(物业纠纷、网购维权 )让学生感受“法律融于生活”,讲透法律本质、我国法律为谁服务,以及网络、人工智能新领域立法意义,培塑政治认同、法治观念。
知识得成“体系”。道法教材涵盖道德、法律、国情,老师要带学生“串珠子”。复习时用思维导图,像《珍爱我们的生命》,横向理“生命独特性、敬畏生命”,纵向连“守护生命安全、增强防护”,学生自己搭框架,清楚识如何关联的。
(二)创新教法,激活学习热情
1. 议题式教学:跟着问题“挖深”
以《实现人生价值》为例,设总议题“稻穗低垂处,自有星河璀璨——解码袁隆平人生价值”,拆成三子议题:“一粒种子的信仰”:讲袁老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理想,融入国家粮食安全,悟责任担当;“禾下乘凉的执着”:看他咋用创新、坚持破科研难题,学面对挫折的智慧;“稻香里的人生答案”:懂他“用种子改变世界”的奉献,明白生命价值在于创造、贡献。学生跟着议题探究,知识内化,素养也跟着长。
2. 案例教学:用“身边事”学知识
教《学会自我保护》,选未成年人被侵害的新闻、身边案例,让学生分析“行为合不合理”“涉啥违法”“咋用法律维权”。真事儿代入,法律意识、自保能力自然练出来。
3. 问题导向:靠“追问”引思考
学《在集体中成长》,设计连环问:“家、学校、社会里,咋判定‘集体’?集体对咱有啥用?这些作用,让咱想建啥样的集体?” 一层一层逼着学生想,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慢慢就有了。
4. 信息技术:让学习“随时在线”
用在线平台、教学APP,布置任务、发资料,学生随时学、交流。微信群里可以发放知识点讨论,课后接着思考;平台上有微课、习题,学有余力的能“加餐”。课堂有趣了,积极性高了,还能促全面发展。
(三)多元评价,促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别只看“知识点对不对”,更关注学习态度、方法、情感价值观。可采用教师评、自评、互评结合。教师评要“及时、客观”,比如“你观点抓得准,但论证能再具体些”;学生自评是“反思机会”,填评价表,看小组合作时“哪儿好、哪儿差”;互评让小组间“互相挑刺、夸优点”,最后教师综合评。此外,还可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情况看进步,及时鼓励,学生越学越有劲,全面发展才有着落。
四、结语
初中道法表演性公开课,形式大于内容,背离教学本质,教得虚、学得浅。想提质量,让知识和素养“双丰收”,就得跳出“表演怪圈”,回归常态课。夯实基础、创新教法、多元评价,一步步来,道法课才能教出“有知识、有素养”的孩子。这路不好走,但得踏实迈——毕竟,培育新时代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道法课得“守正创新”,回归本质!
参考文献
[1] 李颜文 . 回归教学本真 [D]. 宁波大学 ,2013.
[2] 方仙来 . 新课改背景下公开课的问题及认识 [J]. 教学与管理 ,2022,(04):33-35.
[3] 严秋月 . 辨析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