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PEST-SWOT分析的青少年学生群体防范抵御邪教的对策

作者

张勰 齐若楠 陈婷婷 杨丽 潘萌萌 翟丽华 李祉睿

甘肃中医药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本文基于PEST-SWOT分析法,从强化政府主导与法律保障、优化与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发挥技术优势推动创新、增强社会整体防范意识、助力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提升等方面出发,系统提出青少年学生群体防范抵御邪教的对策。

关键词:PEST-SWOT分析;青少年学生群体;防范抵御;邪教;对策

作者简介:张勰(1972.02-),男,汉族,甘肃甘谷人,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健康管理学;齐若楠(2003.1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甘肃中医药大学2022级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健康服务与管理;陈婷婷(2004.04-),女,汉族,广西南宁人,甘肃中医药大学2022级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健康服务与管理;杨丽(1973.11-),女,汉族,甘肃定西人,甘肃中医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健康产业;潘萌萌(2000.03-),女,汉族,甘肃华亭人,甘肃中医药大学2023级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健康管理学;翟丽华(2001.03-),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甘肃中医药大学2024级卫生管理学硕士生,研究方向:健康管理学;李祉睿(2001.12-),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甘肃中医药大学2023级卫生事业管理学硕士生,研究方向:健康管理学。

基金项目:甘肃省反邪教工作研究课题“青少年学生群体防范抵御邪教的发展态势、综合评价和优化路径研究”(GSFX[2024]010084),2024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大意义、基本特征与实践路径研究”(高校组第2项),甘肃省2024年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专项研究课题“高校教材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及其实践研究”(GSJC-Z2024004)阶段性成果。

一、强化政府主导与法律保障

1.政策规划与引导。政府应精心制定反邪教教育政策,明确教育目标在于培养青少年对邪教的敏锐洞察力和坚决抵制意识,内容涵盖邪教的本质特征、危害表现及防范技巧等,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以定期检验教育成效。这些政策,应将青少年的权益保护置于核心位置,致力于营造安全、健康且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使其远离邪教的侵害。

2.跨部门协同合作。建立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至关重要。教育部门负责精心设计教学计划与编写专业教材,确保反邪教教育内容系统且准确;公安部门凭借丰富的案例资源,为教育提供真实生动的警示素材;宣传部门则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抵制邪教的浓厚氛围。相关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反邪教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3.法律规范。(1)法律法规完善。针对邪教组织的复杂多变及其活动的隐秘特性,持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清晰界定邪教的内涵、特征、危害程度及相应的处罚措施,使执法部门在打击邪教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打击邪教活动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2)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应秉持坚决态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邪教违法犯罪活动,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对于涉及青少年的邪教案件,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大侦查和惩处力度,全力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彰显法律的公正与威严。(3)广泛开展法律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邪教法律后果和社会危害的深刻认识。可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自觉远离邪教。(4)构建法律援助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机制,设立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或开通热线电话,为受到邪教侵害的青少年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和支持。包括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协助受害者进行投诉和维权、提供心理疏导和救助等,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

二、优化与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1.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研发与实施。(1)精心开发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识别网络中的邪教信息、防范网络诈骗等基础知识,还要涉及网络安全伦理、数字隐私保护等深层次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多元化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练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保护能力。(2)教师专业培训提升。组织教师参加系统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涵盖网络安全技术、教育教学方法、学生心理辅导等方面,提高教师在网络安全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习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3)知识普及与推广。利用多种途径,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发布网络安全小贴士、案例分析、科普文章等,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学会安全合理地使用网络,提高他们在网络环境中的风险防范意识。

2.心理教育档案建立与动态跟踪。(1)学校心理咨询室应建立完善的学生个人心理档案,持续记录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定期发放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并结合日常观察和学生反馈,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有效预防邪教利用学生心理弱点进行渗透。(2)课程设置与活动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体系,通过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讲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技巧,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和应对挫折的能力。(3)家校合作与共育。加强与家长的密切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定期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变化的敏感度,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3.其他教育资源整合优化融入课程体系。将反邪教教育有机融入学校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体系,确保学生接受系统全面的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深入讲解邪教的基本知识、危害后果及防范措施,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调研、宣传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邪教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

4.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反邪教教育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案例研讨、开展实地参观学习等,提高教师对邪教的识别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应能够敏锐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妥善引导学生远离邪教,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可靠引路人。

5.教材内容创新与更新。在反邪教教育教材中增添更多鲜活生动的案例和实例,结合当代社会热点和青少年关注的话题,使教材内容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同时,根据时代发展和邪教活动的新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6.拓展教育渠道与形式。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积极拓展多样化的教育渠道和形式。组织学生参观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开展反邪教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文艺表演等,鼓励学生参与反邪教宣传志愿者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加深学生对邪教的理解和认识,提高防范能力。

7.加大资金投入与监管。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反邪教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确保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建立严格的资金监管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8.评估机制建立与完善。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反邪教教育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和反馈。评估指标应涵盖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态度转变情况、行为表现等多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考试测评、实地观察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9.身体素质重视与提升。增加体育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在面对邪教诱惑时能够坚定立场,保护自己。

10.校园文化建设与引领。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青少年反邪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营造温馨友爱的校园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力,有效抵御邪教的侵蚀。

三、发挥技术优势推动创新

1.实时监测与预警防控

(1)鉴于青少年在网民中占据较大比例且活跃于各类网络平台,必须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尤其是青少年浏览量较大的软件和平台。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深度分析,精准识别潜在的邪教活动迹象。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建立便捷高效的举报机制,鼓励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网络环境的监督和净化,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2)个性化资源精准推送。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强大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知识需求等个性化因素,为学生量身定制推荐适合他们的反邪教教育资源。例如,为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推荐有关邪教与科学对比分析的文章或视频,为关注社会现象的学生推送邪教危害社会案例的深度解读等,提高教育资源的匹配度和利用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智能问答系统便捷服务。开发智能化的问答系统,为学生提供即时、准确的反邪教知识解答服务。学生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输入问题,系统凭借强大的知识库和智能算法,迅速给出专业的回答。无论是关于邪教的定义、特征,还是如何应对邪教的具体方法,都能为学生提供清晰明了的指导,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科技融合创新教育方式

(1)虚拟现实(VR)沉浸式体验。充分利用VR技术的独特优势,打造逼真的邪教活动模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邪教的欺骗性和危险性。例如,模拟邪教洗脑场景、信徒遭受迫害场景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邪教的本质,从而增强对邪教的警惕性和抵制能力。

(2)增强现实(AR)拓展学习场景。结合AR技术,将反邪教教育内容巧妙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通过扫描二维码或特定图像,学生可以在手机或其他设备上直观地看到与邪教相关的案例展示、知识讲解和防范措施提示等,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实际。

(3)互动式学习平台激发活力。开发具有高度互动性的学习平台,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反邪教知识,还能锻炼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3.多媒体资源整合传播

(1)优质视频教学吸引关注。精心制作高质量的反邪教教育视频,涵盖动画、纪录片、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动画视频可采用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纪录片则以真实的案例和深入的调查报道,展现邪教的危害和真相;微电影通过讲述感人至深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视频内容应紧密围绕邪教的本质、危害及防范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感染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2)音频节目丰富学习途径。制作反邪教主题的音频节目。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如上下学路上、休息时间等收听这些节目,随时随地学习邪教的危害和防范措施。音频节目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受害者或志愿者进行讲述,增强内容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3)图文资料便于查阅学习。整理和设计一系列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的反邪教教育图文资料。海报可张贴在学校、社区、公共场所等地,起到广泛宣传的作用;漫画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揭示邪教的本质和危害,易于被学生接受;手册则可以详细介绍邪教的相关知识和防范技巧,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学习。

4.网络安全教育全面深化

(1)课程设置强化知识传授。将网络安全知识纳入学校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体系,确保学生系统学习网络安全知识。课程内容不仅包括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还应重点教授学生如何准确识别网络中的邪教信息、防范网络诈骗、保护个人隐私等实用技能,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2)素养培训提升综合能力。组织开展网络素养培训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形式,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综合能力。培训内容涵盖网络礼仪、网络道德规范、个人信息保护技巧、网络谣言辨识方法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文明上网、安全上网的良好习惯。

(3)家长指导营造家庭氛围。加强对家长的网络安全知识普及,通过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线上推送等方式,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使用网络。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共同营造健康、安全的家庭网络环境,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四、增强社会整体防范意识

1.提升家长意识形成家校合力。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引导家长参与反邪教教育工作,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深入家访、建立家长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向家长普及反邪教知识,使家长深刻认识到邪教对青少年的严重危害。同时,提醒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动态,如发现异常及时与学校沟通,共同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纠正,形成家校共育的强大合力。

2.强化学生防范意识与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校报校刊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邪教的本质、特点和危害,使学生对邪教有清晰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定期组织开展反邪教模拟演练,模拟邪教拉拢诱惑、洗脑控制等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冷静应对邪教的诱惑和侵害,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加强与公安机关等部门的合作,组织学生走进监狱等场所,邀请已伏法的邪教徒现身说法,讲述邪教的骗局和危害,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邪教的本质,从而更加坚定地抵制邪教。

3.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筑牢思想防线。通过庄重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爱国主义电影展播、主题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信仰,从而更加坚定地抵制邪教的侵蚀。

4.家庭基础作用积极夯实。家长应与孩子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沟通关系,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关注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判断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应回避生死性等话题,应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鼓励孩子发展多元化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家长要提高对邪教的警惕性,密切关注孩子的社交圈子和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孩子生活中出现邪教苗头,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5.社区纽带作用有效彰显。社区作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应切实加强管理,严格防范邪教信徒进入社区,与公安机关保持密切合作,及时掌握关于青少年学生群体防范抵御邪教的最新信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趣味十足且互动性强的宣传活动,如举办反邪教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社区运动会等,将反邪教思想巧妙融入活动中,吸引青少年积极参与,增强他们对反邪教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此外,社区可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邪教的侵害。

五、助力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提升

1.破除邪教神秘面纱。学校和社会各界应携手合作,通过开展科普讲座、主题班会、课外实践等活动,向青少年系统讲授生命的历程,包括出生、成长、繁衍、衰老和死亡等自然规律,让青少年明白生命的奥秘和意义,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组织学生参观生命馆、科学馆、科技馆等场所,通过展示人体结构、生命起源、科学发展历程等内容,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的力量和魅力,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从而摆脱对邪教的盲目好奇和迷信,不被邪教组织的神秘表象所迷惑。

2.增强青少年抗压能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长和社会应避免过度溺爱和保护,注重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鼓励青少年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应对挫折。社会可开办专门的培训机构或开展相关课程,如心理健康辅导、生存技能训练、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等,帮助青少年树立自信,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青少年在面对邪教虚构的惩罚和威胁时,能够保持冷静,理智应对,不轻易被邪教所恐吓,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正确的途径寻求帮助,而不是盲目求助于 “主神” 等邪教虚构的对象。

参考文献:

[1]何志敏.大学生防范抵御邪教的教育问题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7).

[2]杨丽.邪教组织对信徒的心理控制与反控制[J].科学与无神论, 2017 年(06).

[3]陈耕.框架建构理论视角下当前我国邪教的社会动员及治理对策[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3.

[4]郭旭英.“互联网+”视域下邪教犯罪侦防对策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9.

[5]张媛.高校大学生邪教鉴别力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

[6]赖亦斐.高校反邪教工作研究[J]才智,2019.

[7]崔佳.公安院校大学生防范和抵御邪教的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