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和合校本教研共生体建设初探
张文哲
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
引言
构建初中数学和合校本教研共生体意义深远。它打破了校际间的孤立状态,实现资源与经验的深度共享,为教师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教学水平整体提升。于学生而言,能享受到更优质多元的数学教育,激发学习兴趣与潜能,推动初中数学教育朝着更高效、更具创新性的方向发展。
一、初中数学和合校本教研共生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研目标模糊,缺乏系统性规划
在初中数学和合校本教研共生体建设中,教研目标模糊且缺乏系统性规划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学校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未明确共生体建设的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导致教研方向不清晰。比如,对于提升学生数学思维、优化教学方法等关键目标,没有细化成可操作的步骤与指标。这使得教研活动随意性大,各校间协作缺乏连贯性,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共生体整体效能的发挥。
(二)教师合作意识薄弱,教研氛围不浓
在初中数学和合校本教研共生体建设进程中,教师合作意识薄弱、教研氛围不浓的问题待解决。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习惯“单打独斗”,对校际间的合作教研参与积极性不高,认为会增加自身负担。在教研活动中,交流互动流于形式,缺乏深度探讨与思想碰撞。学校也未能营造良好的合作教研环境,激励措施不足,导致教师主动合作意愿低,严重制约了共生体教研质量的提升。
(三)评价机制缺失,激励效果不明显
当前,缺乏一套科学、全面且针对共生体教研的专属评价体系,对教师参与教研的表现、成果等评估标准模糊,多以主观判断为主。这使得教师在教研中的付出难以得到准确衡量与认可,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区别不大。没有有效的激励反馈,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受挫,难以充分调动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影响共生体教研的持续推进。
二、初中数学和合校本教研共生体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教研目标,构建系统化教研体系
在推进初中数学和合校本教研共生体建设时,明确教研目标并构建系统化教研体系至关重要。以“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研究为例,共生体内的多所学校首先共同商讨,确定了清晰且具层次性的教研目标。短期目标是让教师掌握“图形与几何”中复杂图形的有效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中期目标是提高学生在此板块的解题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长期目标则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围绕这些目标,构建了系统化的教研体系。在备课环节,组织共生体内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重难点,分享教学资源,如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动态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校际间的同课异构活动,不同学校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授课,课后共同研讨优劣,总结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同时,建立定期的教研反馈机制,通过学生成绩分析、课堂观察、教师自我反思等方式,评估教研目标的达成情况。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研策略,如发现学生在立体图形想象方面存在困难,便增加相关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搭建模型加深理解。通过明确目标和构建体系,有效提升了“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共生体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强化教师合作,营造积极教研氛围
在初中数学和合校本教研共生体建设中,强化教师合作、营造积极教研氛围是提升教研质量的关键。以“函数教学难点突破”教研活动为例,共生体内的学校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打破校际壁垒。活动伊始,组织各校教师共同梳理函数教学中的难点,如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性质的综合运用等。接着,根据教师专长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难点问题的研究。在小组内,教师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相关教学案例,有的负责分析学生常见错误,有的负责设计针对性练习。为营造积极氛围,定期开展小组研讨交流活动。在一次研讨中,A 校教师分享了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一次函数概念的教学方法,B 校教师则提出了通过几何画板动态展示二次函数图象变化的思路,大家各抒己见,思维碰撞出火花。同时,设立合作奖励机制,对在合作教研中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彰。通过这些举措,教师们的合作意识显著增强,从“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在后续教学中,各校函数教学的难点得到有效突破,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和成绩都有明显提升,积极向上的教研氛围在共生体内愈发浓厚。
(三)完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教研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和合校本教研共生体建设中,完善评价机制对激发教师教研积极性起着关键作用。以“统计与概率”主题教研评价改革为例,共生体打破以往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构建了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教师教研成果,如撰写的论文、设计的教学方案,更注重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出创新观点的数量、与团队成员协作的默契度等。例如,在一次关于“统计图表创新教学”的研讨中,C 校的李老师积极分享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动态统计图表的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了新思路,这一表现被详细记录在评价中。评价主体也实现多元化,除了教研组长评价,还引入教师自评和互评。教师自评能让他们反思自身教研的优缺点,互评则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同时,设立明确的奖励制度,根据评价结果评选出“教研之星”“最佳合作团队”等,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这次评价机制改革,教师们参与“统计与概率”教研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大家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分享教学心得,形成了良好的教研风气,有效推动了共生体内该主题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论
初中数学和合校本教研共生体建设虽面临教研目标模糊、教师合作意识弱、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但通过明确目标构建系统化教研体系、强化教师合作营造积极氛围、完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等策略,如在“图形与几何”“函数”“统计与概率”等主题教研中实践探索,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发展,推动初中数学教育向高效创新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李哲 . 小学数学深度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索 [J]. 河南教育( 教师教育 ), 2025, (06): 57.
[2] 陈昌伦 , 李黎 . 发展性教研的“四真”理念与实施策略—以“四年级学生数学操作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校本教研为例 [J]. 教育科学论坛 , 2021, (20): 34-36.
注明:晋江市 2024 年度专项课题 JJ2024—ZX016“和融教育”视域下和合校本教研共生体建设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