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思政课”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朱琳
苏州市吴中区碧波中学 江苏苏州 215000
引言
“大思政课”理念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引。其核心要义涵盖立德树人、实践导向、协同育人、资源整合等多个方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思政课”理念的融入为提升育人实效带来了新的契机。它强调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感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跨越。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拓展场域,链接社会,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堂”
“大思政课”强调打破课堂的狭隘边界,将学习场域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为教学增添直观性、真实性和感染力。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力量。在该理念指导下,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研学路线和任务单,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走进社会,探索知识的奥秘。同时,教师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榜样人物、专业人士、社区工作者等走进课堂,或者带领学生走进他们的工作场所。这些真实的人物和故事,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围绕相关主题进行小范围的社会观察或访谈。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教学《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一课为例。在教授这一课时,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对“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抽象概念的讲解,还应组织学生走进本地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厅)、文化馆(非遗展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或公益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魅力。具体操作如下:
布置课前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围绕一个核心人文精神(如“仁爱”或“和合”),搜集本地相关的历史故事、古迹、民俗或当代人物事迹。通过自主搜集资料,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开展研学实践:带领学生到选定场馆 / 场所。在博物馆,重点观察体现特定人文精神的文物、文献;在文化馆,体验一项蕴含和谐、协作精神的非遗项目(如传统手工艺合作);在社区,采访志愿者或工作人员,了解他们如何践行“仁爱”精神服务社区老人。学生在实地参观和体验中,能够亲身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组织现场互动:邀请场馆讲解员、非遗传承人、社区工作者结合实物或亲身经历,讲解这些人文精神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具体表现与价值。这些专业人士的讲解,能让学生对中华人文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
课堂深化:研学后,组织分享会。鼓励各组展示所见所闻所感,聚焦“人文精神”如何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具体行为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校园生活(如处理同学矛盾)、家庭生活(如孝亲敬长)中践行这些精神。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将社会场馆、社区空间转化为教学资源,让“中华人文精神”在学生亲身观察、体验和对话中变得鲜活立体,是“大思政课”理念的具体体现。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从认知走向认同,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二、情境驱动,实践体验,打造“沉浸式德育工坊”
“大思政课”理念下,教师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模拟社会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项目实践、问题解决等体验活动中深化认知、锻炼能力、涵养品格。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教授《远离违法犯罪》这一课时,教师应超越对法律条文和危害后果的简单说教。通过模拟法庭和情境决策体验,让学生深刻理解违法犯罪的诱因、过程及严重后果,学会抵制诱惑、做出正确选择。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可选取或改编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的、具有典型性的轻度违法或不良行为案例(如受诱惑参与小偷小摸、受欺凌后产生报复念头、网络言语暴力等)。设计详细背景故事和角色(当事人、朋友、旁观者、家长、老师、警察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增强体验的真实性。
接着,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拿到一个情境片段和角色卡。在关键决策点(如“是否接受朋友的偷窃邀请”、“被欺凌后是否找人报复”、“看到网络谣言是否转发”),小组内进行角色代入讨论,分析不同选择的动机、可能的后果(法律、道德、人际关系、个人发展等)。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可学会如何在复杂的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对涉及明确法律后果的情境,教师还可组织简化版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被告人、证人等。这一活动重点不在于法律程序的严谨性,而在于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法律审判的严肃性,深入理解行为性质、责任承担及法律如何“护航”也如何“惩戒”。
活动后,教师需引导学生跳出角色,反思:是什么因素容易让人走向歧途?在关键时刻如何保持清醒、寻求帮助?法律的红线在哪里?如何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通过反思,能让学生对违法犯罪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这里的“大思政课”体现在通过高度沉浸的情境模拟和角色体验,将抽象的法律知识、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可参与的实践过程。学生将在“做中学”、“悟中行”,能够有效促进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形成。
三、学科融合,协同育人,构建“多维育人共同体”
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跨学科学习”“学科融合”等理念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热切谈论的话题,这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大思政课”理念下,教师也应摈弃传统单一的课程实施形式,而应打破学科壁垒,主动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校内其他学科(如语文、历史、心理、艺术)及校外资源(家庭、社区)协同,形成育人合力。从多个角度、全方位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授《人生当自强》和《自信给人力量》两课内容后,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关于自强不息精神、自信品质的培养,与语文课(励志诗文)、历史课(自强人物故事)、心理课(提升自我效能感方法)、艺术课(表达自强自信主题)进行深度融合。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和培养自强与自信的品质。该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联合备课。
由道德与法治老师牵头,联合语文、历史、心理、艺术老师,确定“寻找生命的力量——自强与自信”统整主题及各自切入点。各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学科之间的无缝衔接。
环节二:多学科协同教学
道德与法治:深入解读“自强”、“自信”的内涵、意义,分析影响自强自信的因素(结合《人生当自强》《自信给人力量》核心观点)。设计“我的自强/ 自信成长卡”计划,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成长目标和方向。
语文:精选古今中外体现自强不息、坚定自信精神的诗文(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海燕》、现代励志散文等),进行诵读、赏析、读后感写作。通过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自强与自信品质。
历史:讲述历史人物(如张骞通西域、鉴真东渡、近现代仁人志士)在困境中自强奋斗、坚守信念的故事。让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力量,树立榜样。
心理:教授设定合理目标、积极自我暗示、克服习得性无助、提升抗逆力等增强自信和自强心理技能的小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效能感。
艺术:引导学生创作以“我心中的力量”为主题的海报、短剧、歌曲或舞蹈,用艺术形式表达对自强自信的理解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环节三:整合性成果展示。
举办一个小型主题展或班会。学生可以展示:成长计划卡、诗文赏析或创作、历史人物研究报告、心理技能应用心得、艺术作品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克服困难、增强自信的真实小故事。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通过多学科教师的协同和不同知识领域、表达方式的融合,不仅能为学生理解“自强”与“自信”提供丰富立体的视角和多元化的实践路径,还能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结论
本文提出了基于“大思政课”理念的三大核心实践策略,即拓展场域链接社会、情境驱动实践体验、学科融合协同育人。这些策略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途径,还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利于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教师需要持续探索更丰富的社会资源链接方式、更有效的实践体验模式、更紧密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铸魂育人实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余娟 . 大思政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育人课堂的构建策略[J]. 新课程导学 , 2025(09):54-57.
[2] 刘艳 .“大思政课”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 东北石油大学 ,2024.
[3] 丁兴珍 . 大思政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6):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