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导学案的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实践

作者

高旭东

黑龙江省鸡东县永和镇学校 黑龙江 鸡西 158222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详细阐述其内涵、设计原则,分析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效率等方面的显著作用。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旨在全方位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引言

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语言素养、文化素养及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占据关键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导学案作为新型教学辅助工具应运而生,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有效优化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导学案,充分考量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与认知水平。问题设置应从学生角度出发,难易适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解决大部分问题,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引导性原则:导学案要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知识梳理部分避免简单罗列知识点,可通过提示、示例等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文言文教学中,对字词解释可给出例句,引导学生依语境推断含义。

层次性原则: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导学案。学习目标、问题探究、课堂检测等环节体现由易到难的梯度。作文教学导学案中,针对写作能力较弱学生,从简单语句仿写、段落描写入手;对能力较强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拓展与深度分析。

三、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导学案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教授《皇帝的新装》时,以“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裸奔,你会怎么想?而如果这个人是皇帝呢?”这样的趣味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其积极投入课文学习。

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保持兴趣:导学案引入丰富多样的内容,如故事、图片、音频、视频等,让语文学习不再枯燥。学习古诗词时,插入与诗词意境相符的古典音乐或动画视频,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诗词之美,保持学习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明确学习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清晰告知学生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学生预习时可依据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根据“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之情”的目标,自主阅读课文,寻找体现情感的语句,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引导问题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导学案的问题探究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学习《孔乙己》时,设置“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如何通过他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现出来的?”等问题,学生深入探究,不断提升分析与理解能力,进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反馈指导教学重点:学生预习导学案后,教师通过检查完成情况了解预习效果与问题。根据反馈调整教学重点,若多数学生对某知识点理解困难,课堂上可重点讲解,避免教学盲目性,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环节紧凑有序:导学案为课堂教学提供清晰流程,从知识讲解、小组讨论到课堂练习,各环节紧密相连。教授议论文写作时,按“讲解议论文的结构-小组讨论优秀议论文的特点-学生进行片段写作练习”的顺序安排,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四、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学案设计不合理

目标不明确或过高过低:部分导学案学习目标表述模糊,学生不清楚学习程度。目标设置过高超出学生能力,使其望而却步;过低则无法激发学习潜力。古诗词鉴赏导学案中,目标仅写“理解诗词”,未明确理解诗词的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具体方面。

内容繁杂或空洞:一些导学案内容繁杂,堆砌大量知识点,缺乏重点,让学生无所适从。另一些则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内容与指导,无法满足学习需求。现代文阅读导学案中,有的仅简单列出几个大问题,无具体提示引导。

(二)导学案使用不当

教师主导过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未充分发挥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探究不足。教师未给予学生足够时间空间完成导学案任务,使其流于形式。

学生依赖心理严重:部分学生使用导学案时过度依赖教师和同学,缺乏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意识。完成导学案任务时抄袭答案,未真正理解掌握知识。

五、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改进策略

(一)优化导学案设计

明确目标细化要求:学习目标应具体、清晰、可操作,从知识、技能、情感等维度细化。小说教学导学案中,目标可设定为“准确概括小说的情节(知识目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结合具体语句阐述(技能目标);体会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情感目标)”。

精简内容突出重点:精心筛选组织导学案内容,去除无关信息,突出重点知识与关键问题。知识梳理可采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归纳知识点,使内容简洁明了。问题探究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二)正确引导导学案的使用

转变教师角色:教师从传统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时间空间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生遇困难时适当指导,避免直接告知答案。文言文翻译环节,引导学生依据课下注释和已学知识尝试翻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导学案是自主学习工具,鼓励独立思考。导学案中设置鼓励性话语,如“相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对积极自主学习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激发学习动力。

(三)完善导学案评价反馈机制

多元化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关注答案,还评价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从导学案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贡献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评价作文导学案时,除作文质量,还考量立意构思过程中的思考记录、素材收集情况等。

及时反馈与跟踪:教师及时批改导学案,向学生反馈具体结果,包括优点、问题及改进建议。对学生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确保学习不断进步。

六、结论

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合理设计与正确使用导学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语文素养。尽管应用中存在问题,但通过持续改进完善,导学案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教学质量提升,为学生语文学习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导学案应用模式,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阳义祥.导学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2015(39):26-26.

[2]李少珍.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