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推进策略

作者

韩志国 刘睿昕 许婷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部 157011

摘  要:本文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体育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强化体育精神、意识形态底线、育人本位价值和本体价值取向。查摆了体育课程思政实践中顶层设计不足、内容实施不连贯、教学方法单一和考核评价不完善等客观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策略。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体育人才,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体育课程;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价值意蕴;现实问题;推进策略

1价值意蕴

1.1弘扬体育精神标识,铸牢意识形态底线

体育精神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包括公平竞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等核心内容。这些精神品质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体育课程思政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身心素质,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体育课程思政要坚持以体育精神为核心,在体育竞赛中培养公平竞争、尊重规则的品质,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勇于挑战的勇气,通过体育精神的价值意蕴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1]。体育课程思政是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背景的教育教学活动。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实践,培养学生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学生也能在体育竞技中感受到国家形象和民族荣誉,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政治认同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1.2坚定育人本位价值,引领本体价值取向

本位价值是指个体或群体基于自身利益、地位、需求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既包括个人价值观的自我中心化倾向,也包括特定群体或阶层所追求的相对于他者的优越性。它要求我们在追求个人或群体利益时,也要顾及他人和群体的诉求,保持开放、理性的态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本位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端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全面发展”、“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本”。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将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观等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做到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同向同行,解决专业理论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失衡的问题。体育教学和其他的专业课学习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在教学中,不仅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更要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体育课程思政的本体价值涉及多方面因素,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与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学生应以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为媒介满足自身需求,充分发挥通识课程教学的本体价值[2]。从体育教育的目标看,包含增强体质、培养体育习惯、提升运动技能等因素。从体育教育的功能看,包含体育、德育、育智和心育。从实施策略看,又包含了课程多样化、设施完善、科学评价等环节。

2现实问题

2.1顶层设计的整体性和协同性问题

近年来,高校纷纷将课程思政纳入整体育人计划,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一些高校将体育课程思政作为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相关的工作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但总体来看,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整体性不足,跨部门协同性不足,缺乏系统性的设计思路,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配合, 教育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一些高校在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时,仅停留在表面化的教学内容改革,缺乏对育人目标、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等系统的设计,使得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缺乏根本性的指引和支撑。体育课程思政涉及学校教学、学工、体育等多方面,很多院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职责分工不明确,导致职能重叠或交叉,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推进。一些学校虽然在顶层设计上提出了相关要求,但在具体落实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没有做到将思政元素真正渗透到教学实践中,限制了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

2.2内容实施的连贯性和可视性问题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贯通、各环节衔接,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但现实中,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教学实施等环节存在断点,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比如,部分学校制定的思政教育目标过于笼统,难以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难以将思政内容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形成合力。

2.3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多元性问题

目前,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的问题。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口述及灌输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教学内容和方法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2.4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发展性问题

当前,高校普遍建立了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但对课程中学生思政目标的评价却突显不足。评价的内容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对思政教育目标的评价不全面或不评价。

3推进策略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明确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要素,包括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集体主义精神、公正竞争观念以及遵守规章制度等意识。课程规划围绕这些要素进行,通过与这些教育核心相吻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刻领悟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借助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的信息对等交换。同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合力。通过资源的相互补充、合作共享,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课为例[J] 汉字文化,2024(11)

[2]张景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课程思政模式探索[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4)

作者简介:韩志国,男,1975.9,汉族,山东日照,本科 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国(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编号:LZJB2024JY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