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护理大学生就业意愿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文雪 肖枚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亚心护理学院)430000

引言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显著增长。护理大学生作为未来护理行业的重要储备力量,其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直接关系到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与行业发展水平。然而,受就业市场竞争、职业认知偏差、薪资待遇预期、社会尊重度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护理大学生就业意愿出现波动,甚至存在就业迷茫与流失现象。全面了解护理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形成机制,科学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高等护理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岗位适应能力。本文从护理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内涵及现状出发,系统分析影响其就业选择的多维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为护理人才培养和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护理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内涵与现状分析

护理大学生就业意愿是指在当前及未来就业形势下,护理专业在校生或应届毕业生对从事护理岗位及相关行业的主观倾向和选择意愿。这一意愿不仅受到个人能力与兴趣影响,更与社会需求、行业认可度、薪资待遇、就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护理行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日益多元,整体就业率持续攀升。部分高水平院校护理毕业生甚至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行业薪资待遇差异、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偏差,部分护理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一定的就业焦虑和观望态度,对传统护理岗位产生犹豫,倾向于考取公务员、继续深造或转向其他相关行业。总体来看,护理大学生就业意愿在呈现积极变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复杂多元的现实困扰。

二、家庭背景对护理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

家庭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和社会关系等家庭背景因素对护理大学生就业意愿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择业主动权,能够承受就业压力,敢于追求高质量岗位甚至延迟就业,而家庭经济一般或困难的学生更倾向于尽早就业以减轻家庭负担。其次,家长的文化水平和对护理职业的认可程度影响学生职业认同。家长具有医学或相关行业背景的学生,普遍对护理职业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鼓励其在本行业深耕。而部分家长对护理职业存在误解或偏见,影响学生信心,导致其就业意愿减弱。最后,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广泛与否也影响学生就业机会,具备丰富人脉资源的家庭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

三、个人职业认知与专业发展前景的作用

护理大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价值观和未来发展前景判断,是影响其就业意愿的核心因素。首先,专业认同感越高、对护理工作本质理解越深的学生,其就业意愿越坚定,更愿意投身一线医疗护理工作。若学生仅将护理视为谋生手段或短期过渡岗位,则易产生职业倦怠和流失倾向。其次,行业发展前景的感知影响择业信心。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护理专业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专科护士、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新兴岗位为学生拓展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增强了专业吸引力。部分对行业发展持悲观态度的学生,容易被外部负面信息影响,导致就业信心不足。

四、薪资待遇、社会支持与实习经历的影响

薪资待遇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现实因素,在护理专业中尤为突出。当前一线医疗机构护理岗位普遍存在工作强度大、薪酬增长缓慢等问题,部分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薪酬水平与生活成本不匹配,影响了护理大学生的岗位吸引力。此外,社会对护理职业的尊重程度、职业晋升通道、劳动权益保障等社会支持因素也对就业意愿产生重大影响。医疗行业整体环境改善、护士社会地位提升、职业发展通道畅通,将显著增强学生对护理岗位的归属感与信任感。与此同时,实习经历在大学生就业意愿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高质量的临床实习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实际、积累工作经验、提升适应能力,进而坚定就业信心;而实习期间如遇到管理不善、压力过大或遭受不公正待遇,则易引发学生对护理行业的排斥情绪。

五、提升护理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护理大学生就业意愿受多重因素影响的问题,需从教育、行业和社会多层面协同发力。首先,高校应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视护理行业现状,提升职业认同感。其次,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丰富实习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真实多样的岗位体验和就业渠道。第三,护理行业应进一步提升薪酬待遇、优化晋升机制、强化劳动保障,增强岗位吸引力和行业凝聚力。第四,政府和社会应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激励、权益维护等方式,营造尊重护理职业、关心护理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五,鼓励学生自我提升,主动参与各类技能培训、学科竞赛和志愿服务,不断增强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结论

护理大学生就业意愿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家庭背景、职业认知、行业前景、薪资待遇、社会支持和实践经历等多维变量。提升就业意愿和满意度不仅需高校优化人才培养和职业指导,更需行业、社会和政策多方协同,为护理人才成长和就业创造良好环境。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护理专业内涵建设、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引导护理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积极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为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艳, 张丽. 护理本科生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 , 2023, 23(6): 917-921.

[2] 王倩 , 李莉 . 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愿及其相关因素探讨[J]. 护理学杂志 , 2022, 37(4): 54-58.

[3] 刘静, 胡晓. 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 2023(1): 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