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张文赟
210282198709227239
摘要:本文聚焦建设工程管理,深入探究质量标准化体系。在构建原则上,秉持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及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要点涵盖组织机构与职责明晰、质量标准与规范制定、质量控制流程设计、质量保证措施规划以及质量信息管理强化等方面。构建步骤从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到评价与改进逐步推进。实施与运行策略包括制定实施策略、构建运行机制以及采取持续改进措施。
关键词:建设工程管理;质量标准化体系;构建原则;实施策略
引言
在建设工程领域,工程质量关乎国计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建设项目规模与数量不断攀升,对工程质量的要求愈发严苛。传统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质量把控不精准、管理流程不规范等,难以满足当下高质量建设需求。构建科学、完善的质量标准化体系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路径。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单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更能推动整个建设工程行业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一、质量标准化体系构建原则与要点
1.1构建原则剖析
合理性,标准化体系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更应该结合工程建设的各个流程的内在的技术特点以及客观规律。针对建设项目的高层建筑物结构设计和施工,按照质量设计与施工标准,就是要依照结构力学原理和计算各种荷载作用下结构的荷载受力,实现工程从建设到后期的整体结构的工程质量保证。适用性,是标准化体系适应工程项目,能解决工程质量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并且标准化体系更应该契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标准与规范,以便施工人员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标准规范操作,譬如在墙面抹灰时,明确了抹灰砂浆的配合比以及具体施工的工艺流程等以及可能出现的尺寸偏差标准,这就可指引施工人员具体操作,在正常施工时有实际指导意义。实施性,全面考虑实际条件的实现性,并能够结合人力资源、资源等。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中,检测标准程序不应该繁复,应满足现有检测工具和检测人员素质等条件。
1.2构建要点探究
目标责任明确,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中,责任主体应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质量职责,明确到职能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建设单位提出总体的质量目标和全过程监督;施工单位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项目经理部下属施工组、技术质量管理部门等进行质量检查和监督;监理单位监督工程的全过程质量,做到责任主体任务明确。例如针对某一桥梁工程的建设,施工单位技术部门提出施工的技术方案,施工质量控制部门按照技术方案和规定标准进行巡查,发现问题之后上报到施工单位班组,施工班组进行整改,各职能工作部门都围绕质量目标执行相关工作。质量标准和规范制定,确定质量标准和规范应尽可能全面、准确,针对工程中涉及的工程材料、施工工艺及验收标准等环节都要制定规范标准。针对某一混凝土浇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坍落度如何控制来保证施工的和易性,浇筑混凝土的温度等如何规定来防止混凝土裂缝,对混凝土的振捣时间及方法要求等也都进行了规定,从而达到混凝土的密实性等质量保证要求。从工程的原材料进场到项目的竣工验收完成,全方位设置了质量标准,从而保证质量的可靠性。质量控制流程的拟定,在项目规划阶段就开始考虑质量控制,设计阶段重视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合理性审查,减少因设计错误导致的质量缺陷问题;项目施工阶段对关键环节等重要的质量控制点如地基处理、钢筋连接等施工环节等施工阶段按标准设置关键部位的质量控制点,依靠BIM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测工程进度与质量,提前及时解决偏差的问题。
二、质量标准化体系构建步骤详解
2.1系统分析
在系统设计阶段,必须要做好施工项目前期的系统分析工作,全面掌握建设工程资料,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地质状况及环境状况,项目设计要求以及项目实施所应遵守的法律法规等,保证工程设计内容不违规。通过对项目实际工程状况及要求进行科学的分析,明确工程项目建设所需的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所要达到的目标,例如建成省部级优良工程或者符合绿色建筑建设要求等,明确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所要涉及的范围内容,确定是针对整个工程建设过程,还是某项具体工程的实施内容。根据系统的分析结果构建系统体系框架。制定质量手册,确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程序文件,规定质量控制程序、要求、方式方法等,例如材料的进场复验程序、质量问题处理程序等。制定作业指导书,为各工种一线工人提供作业指南,例如防水作业指导书包含基层处理方法、卷材铺贴方法、收口密封的方法等,使工人按照规定要求规范作业。
2.3系统实施
实施时组织对相关人员系统全面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体系要求与内容,并培训质量标准、工序、质控点等。执行体系文件,实施质量控制措施。从施工过程加强对质量控制力度,对隐蔽工序进行旁站,及时监控质量偏差,并对偏差现场纠正。对质量岗位落实责任制度,对质量工作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对造成质量问题的人员进行处罚,让每个人积极主动参与质量工作。
2.4系统评价与改进
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如质量满足率、出现质量事件比率、客户满意程度等指标,不定期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科学方法评价体系应用情况。根据评价的结果分析体系问题,如质量标准是否过时、质量控制程序是否冗杂导致低效等,并结合问题采取改进手段进行体系改进,如修订质量标准、简化控制程序,充实体系内容,保证体系的长效有效性。
三、质量标准化体系实施与运行策略
3.1实施策略制定
做好落地工作,编制具体实施方案,设计阶段安排对应人员,对应时间,对应时间做相应的事情。提前准备时间、人力资源资源;资源资金作为保证,包括设备、机械;资金用于采购材料、维保人员培训等;确保物资的供应,以满足材料足额到场,未雨绸缪。
3.2运行机制构建
建立质量管理机制,由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人员日常巡查发现存在一般质量问题,对防水、电气安装等进行专项巡查,聘请第三方检测关键部位和重要材料,保证检测结果公平、有效,做到全面管控质量。建立考核制度,定期对各参建单位质量工作的考核内容进行考核,涵盖质量目标完成率、制度落实等内容。建立激励机制,将质量管理激励机制建立起来,如对质量好的班组发奖奖金,提出好的改进建议的人发荣誉证书,进而激发出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3.3持续改进措施
要做好广大的质量信息反馈,对施工人员操作的发现问题和建议、监理人员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业主等相关客户反馈的意见进行收集。定期通过质量数据的分析来找到质量数据中的潜在问题,如果发现了一些在不同项目中某个施工工艺的质量数据波动较大,对此组织技术人员来探讨解决方案,如对工艺进行改进、培训强化等方面,尽快修订体系文件、改进质量控制流程,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方案得到不断地完善、推动建设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结语
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实施与运行是复杂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环节与参与方。遵循科学合理构建原则,把握关键要点,严格按构建步骤推进,制定执行有效实施与运行策略,可建立完善高效的质量标准化体系。这不仅提升单个项目质量,更推动整个建设工程行业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未来,随技术进步与行业要求提高,质量标准化体系需持续创新优化,为建设更多优质、安全、绿色工程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珍珍.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标准化体系的构建[J].大众标准化,2025,(06):7-9.
[2]黄聿芹.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标准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4,(12):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