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与效益分析

作者

邓德文

开远市弘泰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661600

摘要: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高层建筑面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本文以某350米超高层项目为案例,通过BIM技术、装配式施工及智慧工地系统的集成应用,验证绿色施工技术在降低碳排放(减少28%)、节约成本(12.5%)及提升社会效益中的显著作用。研究表明,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与政策激励是推广绿色施工的关键路径。

1. 绪论

目前全球建筑业贡献40%的碳排放,中国“双碳”目标要求行业向绿色化转型。传统施工模式存在建材浪费(30%未回收)、能耗高(占工程成本25%)等问题,而绿色施工通过技术集成与数字化管理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新加坡“零能耗”建筑与德国装配式体系已验证其可行性,国内BIM技术普及率已达67%(2022年数据)。

2. 绿色施工关键技术

就现阶段的施工技术中能够提供的绿色施工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节能与节材技术

BIPV光伏幕墙:

BIPV光伏幕墙是将太阳能光伏组件集成到建筑幕墙系统中,既具有普通幕墙的建筑围护、装饰功能,又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伏发电,实现建筑与光伏的一体化。

· 原理:利用光伏效应,当太阳光照射到光伏幕墙的半导体材料时,光子能量传递给半导体中的电子,使电子跃迁形成电流,从而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发电量占建筑总能耗的15%,减少电网依赖(案例项目年发电量达80万kWh)。

· 能源效益:可有效利用建筑外立面空间,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满足建筑部分用电需求,降低能耗。

· 环境效益:清洁可再生,减少传统能源使用,降低碳排放,对环境友好。

· 建筑美学:可根据建筑设计需求定制不同颜色、透明度和形状,丰富建筑外观,提升建筑美学价值。

· 增加建筑价值:使建筑具有绿色节能属性,提升建筑市场竞争力和价值。

模块化预制:

模块化预制技术是将建筑或工程项目分解为多个具有独立功能的模块,在工厂等预制场所按照严格的标准和工艺进行生产制造,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技术。预制率40%,减少现场湿作业,降低建材损耗率8%(传统施工损耗率12%)。

· 提高施工效率:模块在工厂预制与现场施工准备可同时进行,且模块组装速度快,能大幅缩短整体工期。如一些采用模块化预制的酒店项目,工期可比传统施工缩短30% - 50%。

· 保证质量:工厂生产环境稳定,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小,可严格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更稳定。例如,模块化预制的建筑墙体,尺寸精度能控制在毫米级。

· 降低成本:减少了现场施工人员数量及周转材料的使用,还能降低材料浪费,从全生命周期看可降低成本。

· 节能环保:工厂生产产生的建筑垃圾少,现场施工噪声、粉尘等污染也大幅减少,符合绿色施工理念。

再生骨料技术:

再生骨料技术是一种将废弃混凝土、砖石等建筑材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使其重新成为可用于建筑工程的骨料的技术,建筑垃圾粉碎后替代30%天然骨料,节约砂石成本200万元。

· 资源节约:将废弃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减少了对天然骨料的开采,保护了自然资源。

· 环境保护:减少了废弃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占用和污染,降低了建筑垃圾处理的压力,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 经济效应:降低了建筑工程中骨料的采购成本,同时再生骨料产业的发展还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2.2 数字化管理

BIM协同平台: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可构建三维建筑模型,整合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在绿色施工前期,通过BIM模拟不同设计方案的采光、通风效果,优化建筑朝向、布局和围护结构。例如,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利用BIM技术模拟不同幕墙设计方案的能耗,最终选择的方案使建筑采光面积增加20%,空调能耗降低15%,有效提升建筑节能性能。提前检测管线碰撞,减少返工量15%,工期缩短45天。

AI能耗监控:

实时能耗数据采集与传输

借助各类智能传感器,如智能电表、水表、燃气表以及温湿度传感器等,将其广泛部署于施工现场的各个关键能耗节点,包括施工设备、临时办公区、生活区域等。这些传感器能够以极高的频率实时采集能耗数据,例如每隔几秒就记录一次用电设备的功率、用水量的瞬时值等。通过物联网技术,将采集到的海量数据稳定、快速地传输至AI数据处理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汇聚与初步整理,为后续的分析与决策提供基础。

能耗异常检测与预警

AI算法对实时传输来的能耗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构建能耗模型。通过机器学习不断学习正常施工状态下的能耗模式,一旦能耗数据偏离正常模型范围,AI系统立即判定为异常情况,并迅速发出预警。比如,当某台大型施工设备在非工作时间出现异常高能耗,或者施工区域的整体用电量在短时间内突然大幅上升,AI能耗监控系统会在第一时间向管理人员的移动终端发送警报信息,提示可能存在设备故障、能源浪费等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排查和整改。

能耗预测与优化建议

基于历史能耗数据以及施工进度、天气变化等多维度信息,AI能耗监控系统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神经网络等算法,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能耗趋势进行精准预测。例如,在施工高峰期来临前,预测大型机械设备集中使用时的能耗峰值,帮助施工方提前做好能源调配准备。同时,根据能耗预测结果以及实时监测数据,AI系统还能为施工过程中的能源管理提供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如合理安排施工设备的启停时间、调整设备运行参数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维护

AI能耗监控不仅关注能耗数据,还能通过分析能耗与设备运行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对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当发现设备能耗异常波动且与正常运行模式不符时,有可能预示着设备出现了故障隐患。AI系统可以根据这些异常信号,判断设备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机械部件磨损、电路故障等,并及时提醒维护人员进行设备检修和维护,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能源浪费和施工延误。实时优化设备运行,节约电力20%(年省电费约150万元)。

3. 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效益分析

3.1经济效益

· 降低成本:虽然绿色施工技术前期投入可能较高,但从全生命周期看,节能设备、节水系统、节材措施等可降低建筑运营成本。如地源热泵系统虽初期投资比传统空调系统高,但长期运行可节省大量电费,一般在[X]年内即可收回额外投资。

· 提高施工效率: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等绿色施工技术可缩短施工工期,减少人工、设备租赁等费用。据统计,采用预制装配式技术的高层建筑施工工期可比传统施工缩短[X]%,提前竣工投入使用还能带来额外收益。

3.2环境效益

· 减少资源消耗: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对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建筑材料的消耗,保护了自然资源,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

· 降低污染物排放:扬尘、噪声、污水、建筑垃圾等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改善了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质量,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居民健康。

3.3社会效益

· 提升城市形象:采用绿色施工技术的高层建筑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标志,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 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了建筑行业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结论: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为高层建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为未来建筑发展提供了方向。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成本进一步降低,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