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与挑战

作者

段海燕

13072219941223672X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污染治理成为环境保护的关键任务,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深入剖析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在污染治理中的四大核心作用,包括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助力方案制定优化、保障治理效果评估及推动技术创新;系统梳理监测技术、管理与制度、人才与资金层面面临的挑战,并针对性提出加强技术研发、完善管理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等应对策略,旨在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监测效能,推动污染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监测;污染治理;监测技术;管理体系;应对策略

引言

近年来,全球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不仅威胁生态平衡,更对人类健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水污染问题致使大量水资源无法安全使用,土壤污染则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

一、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1.1 为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监测通过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实时监测,收集污染物种类、浓度、分布等关键数据,为污染治理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利用空气质量监测站实时采集 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数据,结合气象条件,可精准定位污染源,分析污染物扩散规律。在水环境监测方面,水质监测仪器能够实时监测水体的酸碱度、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等指标,帮助环保部门及时发现水体污染问题,锁定污染排放源头。如某河流出现水质恶化,通过沿线水质监测数据对比分析,迅速确定了上游某企业违规排放废水的行为。

1.2助力污染治理方案制定与优化

利用监测数据可以对当前污染现状及污染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合理的污染治理规划。根据不同污染情况及污染物种类、区域和等其他情况进行污染整体监测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对目前污染治理情况进行了解,对下一步的治理方向和治理重点工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工作指导。在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根据监测数据的反馈,进行治理措施实施效果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对污染治理措施进行及时优化调整。某个工业污染园区,对污染治理措施首先实施后,根据监测数据结果中发现相关污染物没有完全治理干净,根据监测数据分析以及调整治理工艺,并且更换适合的高效工艺治理,最终达到相关污染物达标治理的效果。

1.3 保障污染治理效果评估

环境监测可以用来检验污染治理的效果,通过持续、动态的监测数据与治理前进行对比,从而直观判定污染治理情况是否取得了成效。在土壤修复项目当中,也需要在土壤修复结束后监测污染土壤的重金属、有机物等含量,判定受污染土壤是否具有安全质量。监测数据可作为对污染治理项目的后评估,发现污染治理项目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为以后的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利于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断优化。

1.4 推动污染治理技术创新

在污染物监测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问题、新需求,可以反逼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新型污染物逐渐增多,例如微塑料、抗生素残留等,现有的监测技术和治理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就促使科研院所和企业增加对新型监测技术、治理技术的研发投资。污染物监测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也能指导污染治理技术的优化,将不同污染治理技术应用效果进行监测比较,择优使用高效、无污染的污染治理技术,促进污染治理技术的不断更新。

二、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在污染治理中面临的挑战

2.1 监测技术层面挑战

现阶段的环境监测技术还有许多不足,由于监测仪器精确程度和稳定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对小分子化合物、新型物质进行监测的要求;在监测技术方面尚不具备监测环境要素的全方位、动态的能力;通过传统的采样试验手段进行监测,很难达到对环境的即时、在线监测,更无法捕获瞬时的、随机性的环境质量。

2.2 管理与制度层面挑战

管理和制度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监测职责不清、协调困难。生态保护监测涉及环保、水利、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部门间职责分工不清晰,重复性监测和监测空白突出。当前的监测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监测制度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及质量控制机制不完善,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罚力度不足等问题。一些监测单位为了应付督察而篡改弄虚作假,造成了监测数据的失实,极大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公信力。

2.3人才和资金方面的难题。

缺乏专业性的监测人才。生态环境保护监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广泛,如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等,所以对监测需要综合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从经费上来讲,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经费短缺,监测设备的购置、维修和更新的成本很高,很多基层监测机构因经费不到位而无法配置先进完善的监测设备,从而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实施。

三、应对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在污染治理中挑战的策略

3.1 加强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

加大对监测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监测技术难题。重点研发高精度、高灵敏度、智能化的监测设备,提高对新型污染物和微量污染物的监测能力。研发基于纳米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的新型监测仪器,实现对污染物的快速、准确检测。加强监测数据的共享和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平台,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3.2 完善监测管理与制度建设

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监测职责,建立健全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加大部门协调与配合,防止重复监测或监测空白现象发生。形成环保、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监测机制,统一安排部署监测工作,实现数据共用和联防联控。建立健全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考核评价,严格数据质量控制,对弄虚作假行为加大惩治力度,确保监测数据客观真实性。

3.3 强化人才培养与资金保障

加大监测人才培养力度,完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实施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现有监测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监测行业的服务条件和待遇,吸纳和吸引人才投身监测队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焕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积极性。完善资金保障,在资金方面政府应该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的投入,在财政预算中给与监测经费支持,并且逐年提高,在资金来源方面也要拓宽来源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方参与到监测建设之中。科学分配资金,给基层监测机构以及偏远地区倾斜,确保监测的均衡化发展,给与生态环境保护监测有力的保障。

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监测是做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关键环节。虽然当前污染治理工作生态环境保护监测面临诸多困难,但从加强监测技术研发与运用、建立健全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测人员培养老年人的肌力的评估与肌肉负荷量的应用,出现严重弱侧肌群力弱时,应选择轻量化负荷,首先通过神经网络图的绘制,选择最大运动单元训练路径,在安全范围内以最大负荷训练模式进行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孙永真.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与挑战[J].清洗世界,2025,41(03):89-91.

[2]杨丹.分析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作用及发展措施[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02):69-71.

[3]苏鹏.关于环境监测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08):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