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

作者

孙泽

37030419920309442X

摘要 固废资源化利用因技术适配差(利用率<60%)、工程落地低效(周期超 18 个月)、效益弱(回收期超 10 年),传统模式存在资源化率<50%、二次污染率超 25%、综合收益不足成本 60% 等问题,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本文构建 “技术分类 - 工程落地 - 效益优化” 全流程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资源化率≥90%、二次污染率≤3%、投资回收期≤5 年,为固废资源化工程(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工程应用;效益优化;二次污染控制

一、引言

固废资源化利用(含工业固废、建筑固废、生活垃圾等)是实现 “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的核心路径(固废年产生量超 30 亿吨,资源化可减少 60% 填埋量),其技术与工程质量直接决定资源回收效率(需≥80%)、环境风险控制(二次污染率≤5%)与经济收益(收益率≥8%)。传统模式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技术碎片化,单一技术适配性窄(如建筑垃圾仅用于路基填充,高值化率<20%),跨类型固废协同处理技术缺失(利用率<60%);二是工程落地粗放,设备选型与固废特性不匹配(如含水率超 60% 固废用干法分选,效率降 40%),投产周期超 18 个月;三是效益失衡,资源化产品附加值低(如再生骨料售价仅为原生骨料 60%),投资回收期超 10 年,与《“十四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技术先进、效益显著” 要求不符。研究相关策略,对推动循环经济(资源利用率提升 40%)、降低环境压力意义重大,是环境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固废资源化技术与工程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技术适配不足,工业固废(如钢渣)高值化技术(制备建材添加剂)成熟度<50%,建筑固废再生骨料强度不足(抗压强度<30MPa),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技术(水泥固化)二次污染率超 25%;二是工程落地低效,预处理设备(分选、破碎)与固废含水率 / 粒径不匹配(如湿垃圾用锤式破碎机,堵塞率超 30%),工艺衔接断层(破碎后未及时分选,混合二次污染),投产周期超 18 个月;三是效益薄弱,资源化产品同质化(如再生骨料占比超 80%),附加值低(利润率<5%),能源消耗(如破碎能耗超 15kWh/t)与运输成本(超 20 元 /t)占比超总成本 50%;四是标准缺失,不同固废资源化技术指标不统一(如再生骨料杂质含量标准差异 20%),工程验收无明确规范(达标率<70%)。

2.2 核心研究目标

体系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技术适配,工业固废高值化率≥80%、建筑固废再生骨料强度≥40MPa、跨类型固废协同处理率≥90%,资源化率≥90%;二是工程高效,设备匹配率 100%、工艺衔接流畅率 100%,投产周期≤12 个月;三是效益优化,资源化产品附加值提升 50%、利润率≥10%,投资回收期≤5 年;四是环保达标,二次污染率≤3%、能耗≤10kWh/t,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固废资源化核心技术分类应用

3.1 分类型固废资源化技术:突破适配瓶颈

解决技术窄化问题:一是工业固废高值化,钢渣采用 “磁选 - 粉磨 - 改性” 技术(提取铁精粉,余渣制备混凝土掺合料,附加值提升 80%),煤矸石通过 “焙烧 - 活化” 制备陶粒(抗压强度≥5MPa,替代黏土陶粒),高值化率≥80%;二是建筑固废分级利用,采用 “多级破碎 + 振动筛分 + 风选” 技术(去除杂质率≥95%),粗骨料(粒径 5-20mm)用于混凝土(抗压强度≥40MPa),细骨料(≤5mm)制备干粉砂浆(强度等级 M15),高值化率≥70%;三是生活垃圾协同处理,采用 “分选 - 厌氧发酵 - 焚烧发电” 协同技术(可回收物分选率≥90%,湿垃圾产沼量≥0.3m³/kg,焚烧发电效率≥30%),跨类型处理率≥90%;四是危险固废无害化,焚烧飞灰采用 “螯合 - 水泥固化” 技术(重金属浸出浓度≤0.1mg/L),医疗废物采用 “高温蒸汽灭菌 + 破碎” 技术(灭菌率 100%),二次污染率≤3%。

3.2 跨类型固废协同技术:提升综合效率

突破单一局限:一是 “工业固废 + 建筑固废” 协同,钢渣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按 3:7 配比(提升再生混凝土强度 15%),制备透水砖(渗透系数≥1×10⁻³m/s),协同利用率≥95%;二是 “生活垃圾 + 农业固废” 协同,生活垃圾厌氧发酵沼渣与秸秆按 1:2 混合(碳氮比优化至 25:1),堆肥制备有机肥(有机质含量≥45%),协同处理率≥90%,能耗较单一处理降 20%。

四、固废资源化工程应用保障与效益优化

4.1 工程落地高效化:确保技术实效

解决落地低效:一是设备精准选型,根据固废特性匹配预处理设备(含水率>60% 用湿式分选机,堵塞率≤5%;粒径>300mm 用颚式破碎机,破碎效率≥80t/h),匹配率 100%;二是工艺衔接优化,采用 “破碎 - 分选 - 加工” 连续化生产线(衔接时间≤5 分钟),设置中间缓存仓(避免混合污染),工艺流畅率 100%;三是施工管控,采用模块化建设(设备预制率≥70%),关键工序(设备安装、管道连接)采用 BIM 建模指导(误差≤2mm),投产周期从 18 个月缩至≤12 个月。

4.2 效益优化策略:提升经济价值

解决效益薄弱:一是产品高值化,建筑固废再生骨料深加工(表面改性处理,强度提升 20%),制备仿石材装饰板(售价提升至原生石材 80%);工业固废(粉煤灰)制备微晶玻璃(附加值提升 10 倍),利润率从 5% 升至≥10%;二是成本控制,采用 “以废养废” 模式(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为破碎设备供电,能耗成本降 30%);短途运输(半径≤50km)采用新能源车辆(运输成本降 15%)。

五、结论

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需通过分类型技术适配、跨类型协同处理、工程高效落地、效益优化提升,解决传统模式碎片化、低效、失衡的问题。当前需突破高含水率固废(>70%)高效分选技术、工业固废高值化(如制备高端陶瓷)成本控制、跨区域固废协同运输(半径>100km)成本优化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技术与 AI(智能匹配固废 - 技术 - 设备,准确率≥95%)、数字孪生(构建资源化工程虚拟场景)融合,开发 “技术选型 - 工程设计 - 产品销售”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碳减排激励(如固废资源化碳积分),为循环经济发展与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韩海龙. 冶金工程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C]//2025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2] 张俊成. 环境工程领域中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进展与实践[C]//2025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3] 桑安,曹俊雅,张莉昕,等. 磷石膏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应用前景[J]. 现代化工,2025,45(1):34-41. DOI: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5.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