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智能化设备与系统应用研究

作者

周延磊

231083198003206911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讨建筑工程智能化设备与系统的关键应用、技术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剖析传统建筑运维的局限性,阐述涵盖智能安防、智能照明、智能环境控制等多领域的智能化系统架构,详细介绍从设计规划、施工安装到运营管理各阶段的应用要点,构建涵盖政策支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旨在推动建筑工程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提升建筑品质与用户体验,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转型升级。

一、引言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化浪潮正席卷各个行业,建筑工程领域亦不例外。随着人们对建筑功能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以及对舒适度、安全性、节能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智能化设备与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愈发广泛且深入。它们犹如建筑的 “智慧大脑” 与 “灵敏神经”,不仅显著提升建筑的运营管理效率,还为使用者营造出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环境,成为建筑行业迈向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二、传统建筑运维的局限性剖析

1.能源管理粗放:传统建筑在能源消耗方面缺乏精准调控,照明系统常全天全开或仅依据固定时段开关,无法根据自然采光变化自动调节亮度;空调系统按照预设温度运行,不能实时感知室内外环境温度、人员密度等因素动态调整,导致能源浪费严重,运维成本居高不下。

2.安全防范薄弱:主要依赖人工巡逻与简单的安防设备,如监控摄像头需人工值守查看,难以实现 24 小时全方位无死角监控。门禁系统功能单一,对于异常人员闯入、尾随等情况识别能力有限,一旦发生安全事件,难以及时响应,无法有效保障建筑内人员与财产安全。

3.运维效率低下:建筑设备运行状态依靠人工巡检记录,数据采集不及时、不准确,故障发现滞后。维修保养缺乏计划性,常出现设备突发故障才紧急抢修,不仅影响建筑正常使用,还缩短设备使用寿命,增加额外维修成本,整体运维管理混乱无序。

三、建筑工程智能化设备与系统架构

1.智能安防系统:由高清监控摄像头、智能分析算法、门禁控制系统、入侵报警装置等组成。摄像头具备智能识别功能,可实时监测人员行为、车辆轨迹,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如徘徊、攀爬、闯入禁区等,立即触发报警并推送信息至管理人员手机;门禁系统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精准识别人员身份,限制无关人员进入,同时记录出入信息,实现安防精细化管理。

2.智能照明系统:利用光照传感器感知自然光线强度,结合人体红外传感器探测室内人员活动状态,自动调节灯具亮度与开关。当室内光线充足时,自动调暗或关闭灯具;无人区域灯具保持关闭,有人进入且光线不足时,智能点亮并调节至适宜亮度,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同时,大幅降低照明能耗,营造舒适视觉环境。

3.智能环境控制系统:集成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以及智能空调、新风系统。实时监测室内环境参数,依据预设舒适度标准,自动调控空调温度、湿度,启动新风系统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空间,提升建筑环境品质。

4.建筑信息模型(BIM)与智能运维管理系统:以 BIM 模型为载体,关联建筑设备、设施信息,结合物联网技术采集实时运行数据,实现可视化、精细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数据价值,预测设备故障、优化运维计划,如根据设备历史运行数据推算维护周期,提前安排保养,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提升运维管理科学性。

四、建筑工程智能化设备与系统各阶段应用要点

1.设计规划阶段:秉持智能化设计理念,根据建筑功能定位、用户需求,综合考虑系统架构、设备选型与布局。在设计办公建筑时,侧重智能办公设施与高效会议系统集成;住宅建筑则关注智能家居系统便利性与舒适性。提前预留布线管道、设备安装空间,确保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结构、电气系统无缝融合,为后续实施奠定基础。

2.施工安装阶段: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与施工规范操作,确保设备安装精度与稳定性。智能安防摄像头安装需选好角度、调好焦距,保证监控范围无盲区;传感器安装位置应具有代表性,能准确采集环境参数。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控,做好线缆连接、设备调试,建立施工档案,记录设备参数、安装位置等信息,便于后期运维。

3.运营管理阶段:建立专业运维团队,制定智能化系统运维管理制度。利用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处理故障报警信息。定期对系统进行性能评估,依据数据分析结果优化控制策略,如调整智能照明亮度曲线、优化智能空调温度设定范围,持续提升智能化系统运行效果,实现建筑高效运营。

五、建筑工程智能化设备与系统的保障体系

1.政策支持: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对应用智能化设备与系统的建筑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推动建筑智能化发展;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明确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验收要求,保障系统质量与安全性;引导科研立项,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为智能化技术创新提供政策动力。

2.标准制定:行业协会联合企业、科研机构加快制定统一的建筑智能化技术标准,涵盖设备接口、数据传输协议、系统兼容性等方面。确保不同品牌、不同类型智能化设备能够互联互通,实现系统集成整合,避免信息孤岛,促进建筑智能化产业健康发展。

3.人才培养:高校建筑工程相关专业增设智能化课程,培养既懂建筑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实操演练等方式,提升从业人员智能化系统设计、安装、运维技能;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建筑智能化领域,为技术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六、建筑工程智能化设备与系统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1.技术集成难题:建筑智能化涉及多学科技术融合,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建筑技术交叉,不同系统间兼容性差,数据难以共享。加强跨学科研发团队建设,促进技术协同创新;建立统一技术标准与接口规范,推动系统集成商与设备供应商深度合作,实现智能化设备与系统无缝对接,提升整体运行效率。

2.成本效益挑战:智能化设备与系统前期采购、安装成本较高,部分建设单位担忧投资回报。开展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综合考量节能降耗、运维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改善等长期效益;通过规模化应用降低设备成本,优化系统设计减少不必要功能配置,提高性价比,增强市场吸引力。

七、结论

建筑工程智能化设备与系统应用研究是推动建筑行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虽面临技术集成、成本效益、网络安全等诸多挑战,但凭借科学架构、严谨应用要点、完备保障体系,借助政策助力、标准护航、人才保障之力可突围。持续深耕该领域,将重塑建筑运维模式,提升建筑综合品质,为人们打造更加智能、舒适、安全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引领建筑行业在智能化浪潮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东强. 智能建筑工程设计中机电设备集成配置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重庆:重庆大学,2003. DOI:10.7666/d.y795170.

[2] 尉成剑. 建筑给排水工程设备的智能化应用研究[J]. 建材与装饰,2024,20(18):7-9. DOI:10.3969/j.issn.1673-0038.2024.18.003.

[3] 陈浩. 智能化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建筑与预算,2024(1):76-78. DOI:10.13993/j.cnki.jzyys.2024.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