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家庭仪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李熠春 韩娜 张孝义
1.2.3.黄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黄山市某中学 747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最终回收有效问卷为509 份,其中男生占比 50.7% ,女生占比 49.3% 。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三种量表进行数据收集:一是由杨远远修订的 Fiese 和Kline(1993)家庭仪式量表,共 16 项,采用 Likert 4 点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家庭仪式感越强 [1] ;二是《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可通过总平均分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越差[2] ;三是《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共 30 题,得分越高代表家庭功能越好 [3]。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2.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本研究通过单样本 T 检验发现,家庭仪式、家庭功能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性(
),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相关分析显示,家庭仪式与家庭功能呈显著正相关,二者相互促进;同时,家庭仪式和家庭功能均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负相关,表明较强的家庭仪式感和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进一步的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家庭仪式与家庭功能的方差膨胀因子(VIF)为 1.426,容忍度为 0.701,说明变量间共线性较低,不会对后续回归分析产生显著干扰。
2.2 家庭仪式、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进一步探讨家庭仪式、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控制年级、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和家庭月收入后,家庭仪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354,t=-8.394)。控制年级、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月收入和家庭仪式后,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88,t=-3.773)。

2.3 家庭功能在家庭仪式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根据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家庭功能在家庭仪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家庭仪式为自变量、家庭功能为中介变量、心理健康为因变量,构建中介模型(见表 2)。模型一显示,家庭仪式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解释方差为 12% ,表明其为重要保护因素。模型二显示家庭仪式可显著提升家庭功能,解释方差达 30% 。模型三中,家庭仪式的直接效应减弱但仍显著,家庭功能对心理健康预测作用显著,表明其具独立影响。虽然整体解释力略降,可能受共线性或未观测变量影响,但 Bootstrap 检验确认了家庭功能的中介效应。通过路径分析显示,家庭仪式通过提升家庭功能,间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表2 中介模型中各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研究发现,家庭仪式频率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r=-0.346),且对心理健康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说明家庭仪式越频繁、越稳定,青少年心理状态越健康。进一步分析表明,家庭功能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规律的家庭仪式可增强家庭的情感支持与沟通协调,从而提升家庭功能;而家庭功能的提升又能显著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介效应值为 -0.10,占总效应的 29.41% 。这表明家庭仪式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状态,也通过优化家庭功能间接发挥作用。
4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家庭仪式、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
(1)较强的家庭仪式感和家庭功能带来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2)家庭仪式与家庭功能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更关键的预测因子,较人口学变量对模型解释力提升作用更显著。
(3)家庭功能在家庭仪式与心理健康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远远. 家庭仪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 河南大学,2020.
[2] 陈悦 . 县域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23.
[3] 张珊珊 . 初中生家庭功能、自我同情、心理韧性和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合肥师范学院,2023.
本项目为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S20231037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