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社区网格陪伴式养老模式探究
李传志 指导老师:张建伟
临沂大学法学院,山东省临沂市,276000
第一章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缘起
全球人口结构正经历不可逆转的老龄化转型,这一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显著。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统计,当前全球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突破 10% ,预计到 2050 年将攀升至16%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老龄化进程呈现“规模大、增速快、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老龄化率较城镇高出 7.9 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现象使农村养老问题成为社会治理的关键课题。
农村地区养老困境的形成具有多维动因。经济基础方面,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养老金替代率长期低于城镇水平。家庭结构变迁中,青壮年人口大规模城镇化转移加剧了农村“空心化”:,空巢老人比例持续攀升。文化传统层面,孝道伦理在现代社会遭遇冲击,代际支持功能逐渐弱化。基础设施短板则表现为医疗资源匮乏、适老化改造滞后,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出现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该模式通过划分责任网格、配备专职人员、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了服务资源的精准投放。山东 DT 区等地的实践表明,网格化体系能有效整合分散的养老资源,构建“需求发现 - 服务响应 - 质量监督”的闭环系统。这种治理创新与农村养老需求形成天然契合,为构建陪伴式养老模式奠定了实践基础。
研究农村基层社区网格陪伴式养老模式,本质上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回应,通过将现代治理技术与传统互助文化相结合,既能够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效能,又有助于激活社区内生动力。本项研究对于增进老年人群的福祉、完善基层治理架构以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
第二章 农村养老现状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契合性分析
2.1 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养老服务中的适配优势
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与农村养老服务需求之间存在着适配性,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服务效能和人文关怀三个层面。在组织结构方面,网格化管理通过划分责任区域、配备专职人员,构建起“乡镇 - 行政村 - 自然村”三级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居住分散带来的服务覆盖难题。例如山东 DT 区建立的“网格员 + 党员 + 群众”联动机制,使养老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个院落,确保独居老人日常探访率达到 100% 。
服务效能提升方面,网格化管理特有的“精细化 + 信息化”特征显著优化了服务响应机制。网格员通过定期走访建立动态信息档案,能够精准识别老年人健康监测、生活代办等差异化需求。YQ 县实践表明,依托网格化信息平台,紧急救助响应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以内,日常服务需求处理效率提升约
。这种快速响应机制特别适合应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突发状况,有效弥补了传统服务模式的滞后性。
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入是网格化养老的独特价值。相较于城市社区,农村网格员往往由熟悉村情民意的本地人员担任,他们在日常走访中自然融入情感交流、心理疏导等非正式服务。这种“熟人服务”模式既传承了乡土社会的互助传统,又通过制度化安排增强了服务稳定性,在L 试点村,网格员与老人建立的信任关系使心理健康干预接受度提高了 60% 以上。
第三章 网格陪伴式养老模式的系统构建
3.1 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视角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网格陪伴式养老模式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该理论强调个人通过社会关系获取物质与情感支持,其核心在于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支持系统。在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面临正式支持不足与非正式支持弱化的双重困境,这正是网格陪伴式养老模式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理论框架分析,网格陪伴式养老模式通过三个维度构建支持网络:在结构维度上,依托“乡镇 - 行政村 - 自然村”三级网格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组织架构。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家庭支持的局限,将政府资源、社区力量、邻里互助有机整合。如山东 DT 区建立的网格员队伍,既承担信息采集职责,又作为服务纽带连接医疗、家政等专业机构。在功能维度上,系统整合工具性支持(生活照料、医疗协助)、情感支持(心理慰藉、陪伴交流)、信息支持(政策传达、需求反馈)等多元服务类型。PG 区实践表明,网格员定期走访既能及时发现老人生活困难,又能通过日常交流缓解孤独情绪。在动态维度上,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支持网络的弹性扩展,当老人需求升级时,系统可快速调动更多资源介入,形成“基础服务 + 专项服务”的响应机制。
3.2 网格化服务要素的养老场景转化路径
网格化服务要素向养老场景的转化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实施路径,其核心在于将网格管理的组织优势、技术手段与养老服务需求精准对接。首要任务是构建层级分明的服务网络,按照“乡镇统筹 - 行政村协调 - 自然村落实”的三级架构划分责任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熟悉村情的专职网格员,形成“15 分钟服务圈”,确保老年人在步行可达范围内获得及时帮助。这种空间布局有效解决了农村居住分散带来的服务盲区问题,如山东 DT 区通过网格划分,使独居老人日常探访覆盖率显著提升。
服务流程再造是转化路径的关键环节。网格员通过建立“需求采集 - 任务分派 - 服务实施 - 效果评估”的标准化流程,以定期走访、智能终端实时反馈等方式灵活掌握老人生活状况。在 YQ 县的实践中,网格员每日巡查时使用移动终端更新老人健康档案,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分级响应机制。这种流程设计将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关怀,特别在应对突发疾病、意外跌倒等紧急情况时展现出明显优势。
文化融合策略强化了服务的情感价值。网格员在履行基础职责时要特别注重心理慰藉、代际联络等柔性服务。通过组织传统节庆活动、代写家书等方式缓解老人的孤独感,促进外出子女履行赡养义务。这种服务模式传承了孝道文化精髓,使现代管理手段与乡土社会特质形成良性互动,增强了老年群体对网格化服务的认同感。
第四章 陪伴式养老模式的实践路径探索
4.1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建设
在推进网格陪伴式养老模式过程中,构建多方协作的保障体系是确保服务可持续运行的关键。这一机制需要明确政府、社区、家庭及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通过制度设计形成优势互补的治理格局,政府承担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的核心职能,通过制定服务标准、建立财政补贴机制、完善监督评估体系,为模式运行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在山东定陶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养老机构,同时保留网格员的本土化优势,形成“专业指导 + 在地服务”的协作模式。
社区组织作为具体实施主体,重点搭建资源整合平台。通过建立网格服务清单制度,将分散的医疗资源、志愿者队伍、老年活动场所等要素系统整合。PG 区创新“服务需求墙”
与“资源供给树”的对接机制,网格员定期收集老人需求并在社区公示,引导具备相关资源的个人或组织主动认领服务任务。这种可视化匹配方式既提高了服务效率,又增强了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
家庭责任的强化是保障机制的重要环节。通过签订家庭养老承诺书、建立子女探访积分制度等方式,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履行赡养义务。网格员定期组织视频连线活动,协助老人与子女进行情感沟通,同时将子女反馈纳入服务改进建议体系。YQ 县推行的“远程孝心账户”,记录子女为父母购买服务的具体行为,作为评选孝亲模范的参考依据,有效促进了家庭养老功能的现代转化。
社会力量的参与渠道需要制度化规范。建立社会组织准入机制,对志愿团体、公益机构进行服务能力评估,形成分级分类的合作目录。通过设立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推行“服务换积分”激励机制,吸引低龄老人、返乡青年等群体加入服务队伍。在具体实践中,网格员承担着资源链接者的角色,既能对接专业机构的医疗护理服务,也能组织本地手艺人提供生活维修等便民服务。
监督评估体系的建设保障了服务质量。构建包含过程监督、效果评估、风险防控的三维评价框架,由政府主管部门、第三方机构、服务对象共同组成评估小组。建立网格服务“双反馈”机制,老人在接受服务后通过简易评价卡进行满意度评分,网格员则需定期提交服务日志供系统分析。这种双向监督既保证了服务规范,又为动态调整服务内容提供了依据,确保养老供给始终与需求变化保持同步。
根据实践团队出三个共性经验:一是注重传统邻里互助与现代管理技术结合,既保留乡土社会人情温度又提升服务效率;二是善用地方资源优势,将企业、文化、生态等要素转化为养老服务资本;三是建立弹性服务机制,通过流动服务、智能终端等方式突破地理空间限制。监测数据显示,试点区域老人意外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心理健康指标明显改善,印证了网格化模式在农村养老场景中的适用性。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养老模式创新的时代价值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创新展现出多重时代价值回应了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更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各项目标形成深度契合,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实践路径。
养老模式实践创新有效激活了农村社区内生动力。网格陪伴式养老通过“时间银行”“服务积分”等制度设计,将低龄老人、返乡青年等群体转化为服务供给者。PG 区组建的互助养老志愿队,通过“以老助老”模式既解决了服务力量不足问题,又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这种内生型服务体系的构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撑,促进了乡村社会的自我造血功能。
模式创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有机融合。在保留孝道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网格员代写家书、组织团圆宴等特色服务,既维系了代际情感纽带,又创新了文化传承形式。山东部分村庄将养老志愿服务纳入“好媳妇”“孝德家庭”评选标准,使传统美德转化为可量化的现代治理指标,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新内涵。
养老模式创新的时代价值更体现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层面。通过建立“进城子女 - 留守老人”关爱联动机制,网格员定期组织视频连线、代传问候,缓解了人口流动带来的亲情疏离。部分试点地区推行的“探亲积分”制度,引导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返乡服务抵扣部分养老费用,在保障老人权益的同时促进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创造了更包容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宋双 . 烟台市社区居家养老网格化管理研究 [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14):168-170.DOI:10.13665/j.cnki.hzjjykj.2024.14.041.
[2] 陆杰华 , 孙杨 . 破与立 : 中国式农村养老秩序的嬗变与重构 [J/OL].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15[2025-03-31].https://doi.org/10.13240/j.cnki.caujsse.20250320.004.
[3] 原新, 凃坤鹏. 中国式农村养老模式的变迁、困境与完善[J/OL].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14[2025-03-31].https://doi.org/10.13240/j.cnki.caujsse.20250320.003.
[4] 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势在必行 [J]. 中国合作经济 ,2025,(03):18-20.
[5] 樊昕旖 . 推进农村居家养老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村民幸福感 [N]. 嘉兴日报 ,2025-03-08(001).
[6] 葛英刚 , 韩云 . 智慧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网格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41(05):50-52+56.
[7] 张 娜 .J 市 居 家 养 老 服 务 优 化 研 究 [D]. 长 春 工 业 大 学 ,2023.DOI:10.27805/d.cnki.gccgy.2023.000210.
[8] 邵艳 . 嵌入理论视阈下农村留守老人“社区 +”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20(11):83-84.
[9] 原 新 , 周 平 梅 . 农 村“ 整 合 式— 网 格 化 ” 养 老 模 式 探 索 研 究 [J]. 河 北 学刊 ,2019,39(04):178-184.
[10] 范孝东 . 全国人大代表杨山红:推行“时间银行”模式让互助养老“增值”[N]. 安徽日报 ,2025-03-06(007).DOI:10.27996/n.cnki.nahrb.2025.001089.
[11] 曾敏 , 郑兴明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农村互助养老的困境与路径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02):81-84.
[12] 张树成 , 赵梓成 .“离家不离村”:昆山农村养老的晟泰村模式 [J]. 上海农村经济 ,2025,(02):41-43.
[13] 郁肖亚 , 巩建宇 . 供给侧视阈下农村留守老人精准化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14):111.
作者简介:李传志 ,2005 年01 月19 日,男,汉族,山东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