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作者

沈康宁

湖南水利水电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水利工程建设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焦点。本文旨在探讨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相关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1.1 水资源调配与生态平衡

水利工程通过蓄水、引水、调水等方式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深刻影响生态平衡。大型水库的修建改变河流天然径流模式,导致下游水量减少,引发河道萎缩、湿地退化等问题。如某些河流因上游水库蓄水,枯水期流量大幅下降,河口地区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加剧。同时,水资源调配影响地下水水位,可能引发地面沉降、植被退化等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合理的水资源调配也能改善生态环境,如跨流域调水工程可缓解缺水地区生态用水紧张状况,恢复河道生态功能。但需科学规划水资源调配方案,权衡上下游、左右岸的用水需求,避免因水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确保生态用水的基础供给。

1.2 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土方开挖、填筑和植被破坏,极易引发水土流失问题。施工活动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在降雨冲刷下,大量泥沙进入河道,抬高河床,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同时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周边农业生产。此外,工程建设改变局部地貌和生态环境,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压缩生物生存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如水库淹没区使陆生植物被淹,鱼类洄游通道受阻,影响鱼类繁殖。然而,通过采取植被恢复、设置生态护坡、建设鱼类增殖站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程建设对水土和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

1.3 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涉及多个层面。水库的形成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水库蓄水后,水流速度减缓,水温分层现象明显,影响水体中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分布,导致部分适应急流环境的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威胁。大坝阻断鱼类洄游通道,使鱼类无法完成产卵、觅食等生命活动,破坏鱼类种群结构和生态链。此外,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渣等污染物,若未经有效处理,会污染水体和周边土壤,进一步恶化水生态环境。这些影响相互关联,形成复杂的生态问题,需要系统评估和科学应对,以降低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1 生态补偿与环境修复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补偿与环境修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工程建设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经济补偿和生态修复,如对淹没区居民进行搬迁补偿、对受影响的耕地进行复垦等。同时,利用工程建设的契机,开展大规模的环境修复工程,包括植树造林、湿地恢复、河道整治等。例如,在水库周边进行植被恢复,可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对受影响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重建鱼类洄游通道,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缓解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良性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2.2 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水利工程在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方面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水利工程可以有效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防止工程运行过程中的污水排放污染水体;设置生态流量泄放设施,保障下游河道的生态用水需求。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通过蓄水、调水,保障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利用水能资源发电,提供清洁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这种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既满足了当前发展需求,又保障了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2.3 社会效益与经济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效益和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社会效益方面,水利工程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防洪工程有效抵御洪水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饮水工程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用水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方面,水利工程为农业、工业和能源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灌溉工程促进农业稳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电工程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还拉动了建材、机械等行业的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同时,水利工程周边的旅游资源开发,促进了区域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这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三、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3.1 生态优先原则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贯彻生态优先原则,需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全过程。在规划阶段,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在生态敏感区建设水利工程。设计阶段,优化工程方案,采用生态友好型设计,如建设鱼道、生态护坡等,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措施,控制施工污染,及时进行植被恢复。运行阶段,合理调度水资源,保障生态流量,维护水生态系统稳定。通过将生态优先原则融入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确保生态环境不因工程建设而恶化。

3.2 绿色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绿色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平衡的重要途径。在建设方面,推广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降低工程建设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例如,采用透水混凝土、生态袋等环保材料建设水利设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应用智能控制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管理方面,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水利工程运行状态和生态环境变化,实现科学调度和精准管理。同时,加强水利工程的生态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问题。通过绿色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3 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支持

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支持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平衡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对象、标准和方式,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渠道,包括财政拨款、生态税收、社会捐赠等。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如对开展生态修复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此外,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生态补偿协调机制,解决因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上下游、左右岸生态补偿矛盾。通过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强化政策支持,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制度和资金保障,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伟,李红.(2023)."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水利科技论坛》,15(2),67-79.

[2]张强,王丽.(2024)."水利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学报》,21(4),112-125.

[3]刘阳,杨雪.(2025)."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水利科学与工程技术》,18(1),45-56.

[4]李明,王燕.(2026)."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水利工程研究》,29(3),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