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森林火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灾后植被恢复策略

作者

包旭明

内蒙古质真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所

一、引言

森林火灾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威胁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灾害。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规模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 3.5-5.5 亿公顷森林受到火灾影响,造成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损失。森林火灾不仅直接破坏森林植被,还会对土壤、水文、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产生长期影响,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森林火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物理性质改变:森林火灾高温导致土壤颗粒结构破坏,孔隙度降低,土壤板结现象加剧。同时,土壤表层的有机覆盖物被烧毁,导致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水土流失风险增加。

土壤化学性质恶化:火灾使土壤有机质大量燃烧,氮、磷、钾等养分元素流失,土壤 值升高,肥力下降。此外,高温还会导致土壤重金属元素活化,增加其生物有效性和潜在毒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受损:土壤微生物对温度变化敏感,火灾高温会导致大量微生物死亡,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

(二)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覆盖度下降:森林火灾直接烧毁大量林木和地表植被,导致植被覆盖度显著降低。重度火灾区域可能出现大面积裸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受损。

植被群落结构改变:火灾后,原有的植被群落结构被破坏,优势物种发生改变。一些耐火性强的物种可能快速恢复,而敏感物种则面临灭绝风险,导致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

植被更新受阻:火灾烧毁种子库和幼苗,破坏植物繁殖器官,导致植被自然更新困难。同时,土壤条件恶化也会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物种多样性下降:火灾导致大量动植物死亡,栖息地破坏,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可能因火灾失去适宜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威胁。

生态位改变:火灾后生态环境变化,原有物种的生态位发生改变,种间关系重新调整。一些物种可能因竞争优势丧失而逐渐消失,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

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增加:火灾后的裸地和退化生态系统为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机会。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进一步威胁本地物种生存,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

三、森林火灾后植被恢复策略

(一)人工造林

人工造林是森林火灾后植被恢复的核心手段,通过科学选择树种和优化种植模式,能够快速重建森林植被,增强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在树种选择上,应优先选用适应性强、耐火性好的乡土树种,此类树种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对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且能与本土生态系统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

在种植模式上,应摒弃单一树种纯林的传统方式,采用混交林模式构建多层次、多物种的复合生态系统。混交林通过不同树种的生态位互补,能够显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针叶树(如杉木、马尾松)与阔叶树(如樟树、枫香)混交,可优化林分结构,减少病虫害发生;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搭配,能够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豆科植物(如刺槐、合欢)与其他树种混交,可通过固氮作用改善土壤肥力。例如,在福建武夷山火灾后恢复项目中,采用 “木荷 + 杉木 + 枫香” 的混交模式,不仅提升了森林的抗火性能,还使林分生物量在 5 年内恢复至灾前水平的 85% ,鸟类和昆虫多样性较纯林提升了 40% 。此外,人工造林还需结合地形条件,在山脊、道路两侧等火灾高发区域设置防火林带,形成天然的火势阻隔屏障。

(二)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利用自然植被恢复能力的低成本生态修复策略,适用于轻度火灾区域或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段。该方法通过设置封禁措施(如设立围栏、安装监控设备、建立管护站点),限制人为活动对火灾迹地的干扰,为植被自然更新创造有利条件。在封禁初期,需严格禁止采伐、放牧、开垦等行为,避免破坏残存植被和土壤种子库;随着植被逐步恢复,可分阶段开放部分区域,进行适度的生态旅游或林下经济开发,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封山育林的成功关键在于对自然生态过程的科学引导。研究表明,火灾后的森林土壤中通常保留着大量具有活性的种子(如栎类、桦木的种子),封禁措施能够减少种子被动物取食或人为破坏的风险,促进其萌发和幼苗生长。此外,封禁还能保护火灾后幸存的母树和萌蘖植株,这些植物通过无性繁殖(如根蘖、萌条)快速扩大种群,成为植被恢复的 “先锋力量”。例如,在云南哀牢山火灾后的封山育林实践中,通过 5 年封禁,火灾迹地的植被覆盖度从灾前的 35% 恢复至 78% ,栎类、山茶等本土物种自然更新良好,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数量明显回升。同时,封山育林与人工辅助措施(如补播乡土草种、移植幼苗)相结合,可进一步加速生态恢复进程,提高植被恢复的质量和效率。

(三)植被补种与补植

植被补种与补植是针对火灾后残存植被的靶向修复措施,旨在补充缺失的物种,恢复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首先需对火灾迹地的植被受损情况进行详细调查,通过植被群落分析、物种多样性评估等手段,确定需要补种的关键物种。优先选择本地优势物种,这类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维持群落稳定具有关键作用;同时兼顾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如果树、用材树),以提高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例如,在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火灾后,除补种冷杉、云杉等原生乔木外,还增加了拐棍竹、缺苞箭竹等竹类植物,既恢复了大熊猫的食物来源,又通过竹材加工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

在补植技术上,需根据不同物种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方法。对于种子繁殖困难的物种(如珙桐、连香树),可采用容器育苗、扦插繁殖等方式培育幼苗后移栽;对于分布零散的珍稀植物,可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种子采集和人工播种,扩大其种群数量。此外,补植过程中需注重物种间的空间配置,避免单一物种集中种植导致的生态风险。例如,在补植经济林树种时,应与本地乡土树种间隔种植,形成 “生态经济镶嵌模式”,既能发挥经济树种的生产功能,又能维持生物多样性。通过科学的补种与补植,可有效修复火灾受损的生态群落,促进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全面恢复。

四、结论

森林火灾对生态环境具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包括土壤退化、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和水文系统紊乱。灾后植被恢复需要综合运用土壤修复、植被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策略,采取科学的生态修复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参考文献:

[1] 蒋宇威 , 李登秋 . 火灾和地质灾害对森林的干扰及其恢复评估 [J].安徽农业科学 ,2021,49(14):106-109.

[2] 肖娟 , 金洪旺 , 谢金臣等 . 金殿林场石关林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作业设计 [J]. 林业勘查设计 ,2021,50(01):40-42.

[3] 刘卫佳 . 火烧迹地森林修复探究 [J]. 现代园艺 ,2022,45(16):175- 176+179.DOI:10.14051/j.cnki.xdyy.2022.1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