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探析
廖媚媚 张林柏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飘色文化是一种融合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属于社火表演艺术形式之一。艺术特征表现为:飘”指脱离地面、凌空而立的视觉效果,演员通过隐藏的钢枝(色梗)支撑,营造出悬浮空中的奇幻感。“色”原意为装饰,指演员的服饰、妆容及道具的精心设计,强调视觉美感和戏剧张力。
一、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
飘色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通过将其引入校园,能够为青少年提供直观、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载体。例如,在吴川、台山等地的中小学及高校中,飘色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知识讲座、手工体验、妆造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飘色的起源、发展及表演形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保护意识。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还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培养了新生力量。
1. 技艺传承模式创新
“师徒制 + 院校合作”: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飘色工艺”专业课程,数字化保护:利用3D 扫描技术记录色梗结构,建立虚拟博物馆。
2. 文化传播创新
跨界融合:与动漫、游戏产业合作,如将飘色角色融入《原神》等游戏皮肤设计。短视频传播:制作“1 分钟看懂飘色”系列短视频,在抖音、B 站等平台推广。
3. 社会参与创新
社区工作坊:在广州、深圳等城市开设“飘色亲子体验营”,吸引年轻家庭参与。文旅融合:将飘色表演融入旅游线路,如湛江吴川打造“飘色文化主题公园”。
通过技艺创新、文化赋能、社会动员三位一体的策略,使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的文化纽带。让“东方飘游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二、美育与艺术教育融合
飘色艺术融合了戏剧、美术、力学等多元元素,其独特的造型设计和色彩运用为校园美育教育提供了优质素材。学生通过参与飘色模型绘制、妆容体验等活动,提升了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理解与审美能力。这种将本土文化与美育结合的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化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1. 飘色文化与美育、艺术教育的关联性
以学科跨界、科技赋能、社会共创,构建“认知 - 实践 - 创新”的全链条教育体系。通过美术教育,从造型设计、色彩搭配、空间构图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飘色中“屏”与“飘”的立体造型 - 临摹《白蛇传》主题飘色的服饰纹样。通过音乐教育,以节奏感知、声景营造、音乐叙事等方式,用传统鼓乐为飘色巡游配乐,感受“锣鼓点”与角色动作的呼应。通过舞蹈教育,用肢体语言、动作编排、姿态美学等,借鉴飘色中“色仔”的固定姿态,设计现代舞作品《凌空》。通过戏剧教育,从角色扮演、情节叙事、舞台调度等,以飘色故事为蓝本,改编成校园音乐剧《八仙过海》。通过力学教育,以重心平衡、杠杆原理、材料力学等知识,用物理实验模拟色梗的力学结构,验证“屏”与“飘”的稳定性。
2. 实践模式:从“观赏”到“参与”的进阶路径
非遗讲座,邀请传承人讲解飘色历史、技艺特点(如吴川飘色的“隐蔽艺术”)。影像资料,播放《中国非遗·飘色》纪录片,分析造型美学与文化内涵。技能训练层,手工工作坊,用竹篾、彩纸制作简易飘色模型,学习结构力学原理。妆造体验,在传承人指导下,为“色仔”角色设计脸谱、服饰。创作实践层,主题创作,以“未来城市”为主题,设计融合科技元素的飘色造型(如无人机托举的“飞天神女”)。
跨学科项目,结合编程技术,开发“飘色 AR 互动游戏”,实现虚拟角色与现实场景的融合。
3. 创新路径:飘色文化与当代美育的“破圈”策略
“非遗 + 科技”:虚拟现实(VR),开发VR 体验项目,让用户“化身”为飘色巡游中的角色,感受凌空而立的视角。人工智能(AI),利用 AI 算法生成飘色造型设计方案,辅助传承人创新。“非遗 + 教育产品”:研学课程,开发“飘色文化探秘”研学路线,串联吴川飘色博物馆、色梗制作工坊等。教材开发,编写《飘色文化与中小学美育》校本教材,纳入地方课程。
三、校园活动创新与文化氛围营造
飘色文化的互动性、表演性特征为校园活动增添了趣味性。如飘色巡游展演、有奖问答等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互动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这种活动形式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1. 飘色文化体验工坊,打破文化隔阂,激发兴趣,设立色梗力学挑战赛:用吸管、竹签等材料模拟色梗结构,验证力学原理。飘色盲盒设计:抽取随机主题(如“科幻神话”),小组合作设计造型并3D 打印模型。
2.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PBL),知识迁移与问题解决,如“飘色与城市安全”:物理组,计算色梗承重极限,提出优化方案。美术组,设计防风防雨的飘色道具。戏剧组,编写暴雨中飘色巡游的应急剧本。
3. 校园飘色文化节,构建文化场域,强化认同,举办飘色主题日,全校师生着汉服参与“屏”与“飘”角色扮演。非遗市集,展示学生制作的飘色文创(如色梗书签、脸谱口罩)。灯光秀,以飘色造型为灵感,投影在校园建筑外立面。
4. 社区联动计划,扩大影响力,实现文化反哺。
5. 空间赋能,打造“非遗沉浸式场景”。举办飘色文化长廊,展示学生作品(色梗结构模型、脸谱设计图)。
6. 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机制,“飘色学分银行”,学生参与活动可累积学分,兑换非遗研学机会。教师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赴飘色发源地(如吴川)考察,开发校本课程。
四、文化认同与自豪感提升
飘色文化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其进校园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番禺区沙湾街育才幼儿园通过每月一次的飘色体验巡游,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其传承文化的责任感。这种文化认同的强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五、总结
飘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多维度的积极影响。它不仅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路径,还通过美育教育、活动创新等方式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未来,可进一步探索飘色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其在校园中的常态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吴川飘色的多重价值及保护、传承、发展对策 [J]. 龙洁丽 . 惠州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1(04)
[2] 试探“ 飘色” 艺术的审美价值 [J]. 黄聪玲 ; 李晓瑜 . 南方论刊 ,2011(03)
[3] 精彩绝伦与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论以戏剧情节和扮相为载体的吴川“飘色”[J]. 谭桂琴 . 艺术研究 ,2011(01)
[4] 传统文化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析 [J]. 徐平华 .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05)
作者简介:廖媚媚,广州工商学院会计学院 2022 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23 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该项目受“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S20231371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