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证书制度下中职装备制造类专业学分银行构建的困境与对策
石波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行的 1+X 证书制度,通过学历与职业技能证书协同育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衔接。当前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加速,企业急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但中职学分银行建设存在学历与技能证书互认缺位、校企协同不足等问题,制约人才培养质量。
一、相关理论综述
(一)理论基础
学分银行以终身教育为核心,通过学分积累、认定与转换,打破教育壁垒,支持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非正规学习衔接,构建开放式终身学习体系,依托区块链实现成果可信转换,支持学习者自主设计“学分存储- 证书兑换”路径。
1+X 证书制度体现三大政策逻辑:学历与技能并重,打破“重学历、轻能力”桎梏;产教融合导向,企业参与标准制定与考核,确保教学对接岗位需求;以“课证融通”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国内外实践案例
国内案例中,国家开放大学依托数字化平台构建学分银行标准化体系,实现学习成果存储与转换,为中职提供参考;部分高职院校将 1+X 证书与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如某高职机械专业将“数控加工”X 证书内容分解为5 个课程模块,实现学分直接兑换。
国际上,德国“双元制”形成“培训 - 认证 - 升学”闭环,学习者在企业实践中积累的学分经行业协会认证可转换为学历学分,如某汽车制造企业学徒的发动机维修实训学分,经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认证后纳入职业院校学历考核;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AQF)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纳入 10 级体系,通过标准化学分模块实现衔接,例如中职“机械制造”证书(3 级)可积累 60 学分,折算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1/3 的学历学分。
(三)研究缺口
现有研究存在实证失衡,多集中于高职与普通教育,中职学分银行构建路径缺乏可推广范式;制度衔接机制待突破,中职学历与 X 证书互认、动态学分转换规则等无系统方案;区域适配性研究不足,地方产业与学分银行耦合机制探索欠缺。
二、中职“学分银行”构建的困境
(一)学分互认机制缺失
学历证书与 X 证书学分互认机制未建立,学生持有的 X 证书无法转化为学历学分,导致“持证”与“学分积累”脱节。如机电专业学生考取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应用编程 X 证书后,因无换算标准难以纳入学分银行,根源是两类证书考核维度(理论与实践)未形成互通框架。
(二)标准体系不统一
中职教学标准与 X 证书技能标准差异显著,学校课程基于学科逻辑,X 证书侧重行业实操,导致学分认定无权威依据。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与企业技能标准匹配度低,学分银行难以认定对应学分,且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比例低,行业技术动态未及时融入教学。
(三)课程资源支撑不足
课程资源以理论为主,缺乏虚拟仿真、实操案例等实践性内容。如建筑类专业 X 证书要求的 BIM 技术应用,因无配套虚拟实训平台,学生难以积累对应学分,资源开发滞后使学分积累流于形式。
(四)“双师型”教师短缺
具备 ΔX 证书考评资质的教师比例低,认证缺乏行业认可;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难将行业标准转化为认证细则。如机电专业设备操作类学分认证中,教师因对新工艺理解不足常出现偏差,制约评价精准性。
三、中职“学分银行”建设策略
(一)构建动态学分认定与转换机制
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学分银行架构,实现学分存储、认证与追溯透明化,如 PLC 证书实践学分与《电气控制技术》理论学分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匹配;联合行业协会、企业及第三方机构制定“ ΔX 证书学分换算表”,如工业机器人编程(中级)证书折算8 学分,涵盖《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维护》等课程实践学分,并动态调整标准。
(二)推动标准对接与课程改革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吸纳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标准制定,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邀请工程师设计《BIM 技术应用》大纲,将 X 证书技能点嵌入教学;以 X 证书技能点为单元,将传统课程拆解为模块化教学单元,如机电专业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应用编程技能分解为“ PLC 硬件配置”等模块,各模块对应独立学分。
(三)开发虚实结合的课程资源
开发与 X 证书匹配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如“智能生产线调试 VR 平台”,记录学生操作数据并生成学分报告;将 ΔX 证书培训内容转化为企业项目案例,
如工业机器人专业以“汽车焊接生产线调试”为载体,整合相关技能点,学生完成项目时积累学分。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获取X证书考评资格纳入考核,给予津贴与职称倾斜;建立“企业技师进课堂、教师入车间”机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实训与认证,选派教师赴企业积累经验,确保认证标准与行业需求一致。
结语
中职教育需通过制度创新回应产业升级需求, 1+X 证书制度与学分银行的协同建设可推动职业教育开放化、灵活化转型。需破解学分互认缺位等问题,通过技术赋能与多区域实践,完善学分银行机制,释放 1+X 证书制度效能,为制造强国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董存田 , 潘瑜 , 李德方 , 等 .“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J]. 当代教育论坛 ,2012,(02):41-46.DOI:10.13694/j.cnki.ddjylt.2012.02.019.
[2] 王婷 . 我国学分银行发展研究现状及热点探析——基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J].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4,24(05):84-90+97+111
[3] 唐以志 .1+X 证书制度 : 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6):5-11.
[4] 沈 孟 锋 . .1+X 证 书 的 关 键 问 题 审 视 与 推 进 策 略 [J]. 职 业 教育 ,2024,23(27):76-80.
[5] 张玉姗 , 朱书研 . 数字化赋能 1+X 证书制度的价值目标、作用机制与 推 进 路 径 [J]. 机 械 职 业 教 育 ,2024,(07):35-39.DOI:10.16309/j.cnki.issn.1007-1776.2024.07.008.
[6] 杨晓燕 , 刘文波 . 基于 1+X 证书制度试点的宁夏学分银行建设实践 [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43(06):119-124.
[7] 杜沙沙 , 唐德军 . 学分银行与 1+X 证书制度的内在关联及协同发展 路 径 研 究 [J]. 职 业 技 术 ,2023,22(05):45-50.DOI:10.19552/j.cnki.issn1672-0601.2023.05.008.
[8] 鲍依蓓 , 谢恩普 1+X 证书制度下高职学分银行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22(23):264-267.
作者简介:石波(1985-),男,重庆人,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专业建设。
本文系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赋能中职电类专业数字化升级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课题批准号为ZZ20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