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破“脆”·精心塑“韧”·精细育“核”:“脆皮大学生”抗挫力培育的三维向度
许圣翰 陈玲 郭瑞 陈猛
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永州 42519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必须锻炼过硬本领。值得注意的是,“脆皮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和退缩行为,正严重制约着其使命担当能力的形成。大学阶段作为青年成长成才关键时期,挫折教育的灌输必不可少,有利于培养意志坚定、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是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面临多重压力,部分学生容易陷入焦虑、逃避甚至极端行为,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家庭和学校的过度保护教育,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足,特别是应对挫折能力的缺失。本文既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实践范式,更着力破解“脆皮大学生”心理发展困局,助力其从“脆弱性”向“抗逆化”转化,培养更具韧性的新时代人才。
一、精准破“脆”:构建“脆皮大学生”共育模式
(一)精准定位:筑牢校园主阵地
高校是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主导性作用,针对“脆皮大学生”抗压能力退化的现状,应逐步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挫折教育体系。通过加大挫折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挫折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渗透挫折教育于心理咨询之中,针对不同挫折类型精准应对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抗挫能力。首先,在教育经费上,高校应确保挫折教育的经费充足且持续时,能够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挫折教育的实施推进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停留在喊口号或理论层面,应确保具体的实践措施切实落地,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其次,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挫折教育成效的关键。面对“脆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习得性无助特征,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均要提高自身专业修养,以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素质拓展育人为突破口,关注学生需求、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实践教学 [1],学习掌握先进的抗挫知识和技能。教师需以先进理论武装自己,方能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提高自己的亲和力,真正走进学生,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形式,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能动性的施教。最后,心理咨询是当今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挫折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杜绝传统观念认为的心理咨询即有病,消除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排斥和误解,使其正确认识并积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通过引入“心理沙盘”、“心理减压室”等方式,重点帮助“脆皮大学生”释放压力,消解挫折感,学会正确归因。
(二)精准溯源:重构家庭支持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上好挫折教育“第一课”。相较于基础教育阶段,家长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参与程度并不高,这种家校衔接的断裂,客观上加剧“脆皮大学生”心理断乳困境。因此,强化家校合作机制,畅通家校联系渠道成为提升大学生挫折教育成效的首要之务。家长应常与辅导员老师、班主任了解孩子的近期动态,特别是要关注“脆皮化”倾向子女的心理波动,确保家校双方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协同,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家长还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深思反思过度保护子女“脆皮化”的助推作用,摈弃“学业至上,忽视生活技能培养”的观念。在基础教育阶段,部分家长倾向于过渡保护,减少甚至取消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但是,自理能力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大学生挫折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家长应多让大学生参与家务劳动,通过扫地、买菜、烹饪等途径,补足“脆皮大学生”生活能力短板。同时,家长还应营造一个开放、民主、包容且有爱的家庭氛围。针对“脆皮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封闭心理,家长应摒弃专制型的沟通方式,采用平等交流的方式,可以向孩子分享自己遭遇挫折,克服挫折的经历,告诉孩子自己的心路历程,帮助孩子建立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和心理准备,同时,平等的沟通交流也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与鼓励,让大学生在面临困境时,更有信心和毅力独立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在实践过程中锻炼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三)精准赋能:打造朋辈先锋团
朋辈教育以其平等对话的独特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展现出显著的榜样引领和榜样感染优势。其能够有效增强同龄人之间的正面影响力,通过构建互信互助的沟通桥梁,促进大学生的共同进步。以湖南省芙蓉学子·榜样力量评选活动为例,其中“自强不息”学子一评选类别,便是挖掘朋辈榜样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以此鼓舞激励同学。自强不息寓意着自立自强、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勇于克服各种困难,这恰恰就是挫折教育的鲜明体现。在挫折教育上,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朋辈互助团队,是提高朋辈教育效果的关键。朋辈互助团队可以通过整合党员、学生干部及班助等优秀学生,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提升大学生朋辈队伍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挫折教育实效。在朋辈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可通过模拟压力情境协作、角色置换潜能激发及焦虑事件匿名共解平台等形式,强化情绪调节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迁移。不仅能够丰富朋辈交流的内容,还能促进朋辈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B 站账号等,创作发布朋辈团队的原创视频、文章,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既拓宽了朋辈教育的传播渠道,又增强了挫折教育的时效性与吸引力。
二、精心塑“韧”:创新“脆皮大学生”培养范式
(一)韧性认知:建构抗逆课程矩阵
近年来伴随社会发展,挫折教育虽愈受关注,但尚未能做到像学科教学、规范教育那样作为单独开设的课程拥有相对固定的教学课时或被较广泛地融入到班会、讲座、主题教育等日常教学活动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挫折教育同课程教学的链接,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挫折教育内容,让挫折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拓宽、挖深挫折教育开展的主渠道。针对“脆皮大学生”认知僵化的特点,如湖南科技学院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授“辩证对待人生矛盾”中的顺逆观时,教师便融入永州地方文化—柳子挫折文化,用柳宗元“顺境不骄,顺势而为”、“逆势不乱,逆势前行”、“顺逆无常,奋斗恒常”的人生经历感染当代大学生。这种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举措,既能够通过合理教学情境的创设优化教学效果,让教学案例同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更能破解“脆皮大学生”的认知局限,让柳宗元处顺境而不坠青云之志,临逆境而不失君子节操的高尚品质感染学生,让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真实的历史素材呈现,使挫折教育“润物无声”地滋养学生心田,助力其培育“硬核”心态。
(二)韧性生成:创设具身实践场景
大学生挫折教育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挫折教育不应只是理论教育“满堂灌”,更应该要深化挫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教育落脚于实践,通过具身化体验打破“脆皮大学生”思维桎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挫折教育不能局限于指导学生怎样避免可能面对的挫折或者疏导遇挫后的不良情绪,更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辩证地看待挫折,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和应对挫折的科学方式,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教师可以通过加强挫折教育的情境建构,如建构就业困难、人际交往危机、学业压力等问题情境,让挫折教育元素同生活情境相结合,引发学生共鸣,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各类现实问题的解决策略,帮助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及时进行评价、提出针对性建议,切实提升学生的抗挫耐压水平。另一方面,在课外活动中,应结合挫折教育内容设计科学的实践方案 [2],衔接好实践育人与知识教学,积极开展符合学生抗挫力培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实践练习。比如组织实践研学活动,引导学生探寻柳子庙、柳侯祠,以柳宗元诗文写作和施政实践为载体,体悟挫折文化“坚定信念、明确方向、自强不息”的价值内涵。以实践育人,启发学生注重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在实践中理解和升华挫折教育的时代内涵,在切身体悟中吸取经验、启迪人生。
三、精细育“核”:优化“脆皮大学生”成长生态
(一)核芯浸润:植入抗逆文化基因链
校园文化熏陶是大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重要过程,针对“脆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交能力退缩现象,以破除“脆皮”标签、培育硬核素养为目标,将挫折文化融入高校挫折教育实践,需要积极寻找契合点,厘清挫折文化发掘范围,优化发掘思路,汲取其中能够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部分,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一是开设抗逆力心理学通识课程,融入成长型思维理论,系统解析挫折应对机制,同时举办“强者思维”辩论赛、压力管理模拟实训等活动,以认知重构强化抗压能力,让同学们在学术研讨、交流中自觉自主地了解挫折文化意蕴,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平台,营造浓厚挫折教育氛围;二是举办特色活动,通过趣味课程、经典诵读、文体活动、研学体验等活动形式,灌输、传授、宣传和阐释挫折文化当代价值,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启智润心,涵养踔厉奋发、矢志不渝的应挫精神;三是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实践锻炼功能,借助学生社团的群体广泛性,开展朋辈互助训练,把握高校学生社团这一教育的延伸阵地,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规范社团建设、加强资源供给、丰富社团活动,依托学生社团育人效能强化挫折文化育人作用,将挫折文化“基因式”融入社团工作各环节,贯穿全过程,形成“实践- 反馈- 激励”闭环。
(二)核力支撑:构建社会容错缓冲带
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内卷的社会氛围,功利主义的社会心态日益强烈地“攻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防线。而社会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抗挫能力的重要责任,社会环境、社会氛围、社会心态等作为大学生挫折教育开展的大环境,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判断和为人处事方式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关联,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挫折教育的育人效果。要使大学生拥有顺应更高发展要求,面对更严峻现实挑战的心理素质,亟需构建“脆皮友好型”社会环境。首先,要增强社会“容错”意识,摈弃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的顽瘴痼疾,帮助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并逐步建构合理的评价体系;其次,将挫折文化融入社会道德风尚建设,提炼近现代典型人物的先进精神和高尚品德,发挥榜样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感染熏陶学生,激励、矫正学生思想道德,并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积极心态表达的社会氛围,传递“遇挫不折、愈挫愈勇”的社会正能量;最后,社会应加强监管职能,增强责任意识,优化资源配置,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开展提供优质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支持 [3],营造包容开放的挫折教育氛围。
(三)核盾守护:筑牢网络空间防火墙
网络空间的负面信息是“脆皮大学生”心理崩溃的重要诱因。第一,利用网络新媒介拓展挫折文化宣传覆盖面,发挥新兴信息传播媒介的及时性优势、生活性优势和互动性优势,灵活应用多种载体,促进挫折教育由从静态走向动态,以立体化的方式、创新式的方法提高挫折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第二,打通挫折文化的网络教育渠道,建立“脆皮大学生”在线互助社区,凭借网络传播的高效性、便捷性,提高挫折教育时效性,强化对“脆皮”现象的理性审思。借助高校宣传平台,如本校公众号、视频号、校刊校报等加强挫折文化栏、挫折教育案例栏、在线解答栏等专栏建设,让学生更为便捷地接触系统化、结构化的文化知识以及挫折教育相关内容。通过科学运营高校校园网、各二级院系网站,搭建高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网络平台,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案例及时发现并进行纾困与指导。第三,加强网络环境监督、监管工作,构建“脆皮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系统,强化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筑牢挫折教育的网络阵地,帮助学生抵御消极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牢牢把握主导话语权,着力营造健康积极的互联网环境。
四、结语
“脆皮大学生”现象的本质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适应问题。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大学生“脆皮”标签的消解与“硬核”素养的塑造,是一项贯穿教育生态重构和学生主体潜能激发的系统工程。本文通过“精准 - 精心 - 精细”三重路径的协同推进,构建了家校社朋四方联动的挫折教育共育模式:从学校主阵地的课程与实践融合,到家庭情感支持的基底重构,再到朋辈互助的支持网络,最终延伸至社会各界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这种全方位的培养模式,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认知、行为和成长环境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铸就新时代青年的精神脊梁,让青年代能够以从容心态面对人生风雨,以主动姿态开创美好未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
参考文献:
[1] 刘瑞 . 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挫折教育创新路径探究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43(06):56-60.
[2] 张斌 , 李爽 . 有效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探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8):39-40+43.
[3] 肖丽卿 , 方鸿志 .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04):180-182.
作者简介:许圣翰(2004—),男,汉族,福建厦门人。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陈玲(2004—),女,汉族,陕西汉中人。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郭瑞(2004—),女,汉族,陕西铜川人。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陈猛(1992—),男,汉族,湖南常德人。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研究。
基金项目:2024 年度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科研探索项目:“脆皮大学生”现象的呈现样态、历史成因及破解路径阶段性成果。
2023 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 网络圈群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 项目编号 :23YBQ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