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全场景实训基地建设与员工培训效能提升研究处理
张龙 于治军 徐进杰 袁豪 刘永涛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海洋采油厂 山东东营 257237
0 前言
随着海上油气开发进入智能化、信息化攻坚期,生产系统的复杂程度与风险等级呈指数级上升。传统“师带徒 + 手指口述”的培训方式已难以满足岗位胜任力需求 [2]。胜利海上油田自 2008 年启用旧基地以来,暴露出“重理论、轻实操”“看天训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技能人才供给。为此,海洋采油厂党委于 2022 年启动海油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并将其列为“一把手”工程,旨在打造“行业领先、海洋特色的一流练兵场”。
1 基地设计与功能实现
1.1 高标准规划
1.1.1 方案设计:采用德尔菲法对12 个生产科室、3 家主力承包商开展两轮访谈,提炼出“设备真实、场景沉浸、训练可评”三大核心需求。委托油田设计院基于未来 10 年海上开发技术趋势,编制前瞻性建设方案;组织 10 次跨专业研讨会,确保方案与海上作业实际高度契合。
1.1.2 区域设定。基地选址毗邻海盛集团机修中心,占地 5000m2 ,分教学研讨区、实操训练区、应急演练区、智能评估区四大功能区。设计阶段遵循“四同步”原则:与海上平台工艺同步、与风险场景同步、与控制系统同步、与考核标准同步。
1.2 高标准建设
1.2.1 核心装置精准复刻. 委托龙玺公司等制造商定制三相分离器、气浮机、电泵控制柜等 11 台套海上核心工艺装置,采用“1:0.3 等比微缩 + 全真功能”技术路线,关键参数匹配率达 100‰ 对23 台闲置资产(采油树、计量分离器等)进行再制造,节约采购成本200 万元。
1.2.1 自控系统全要素仿真 . 在 0.5MPa 压力下运行仿真介质,压力、温度、流量信号实时回传,远程监控、联锁关断逻辑与海上平台 100% 对齐;配套声光报警、烟雾发生器,复刻火灾、泄漏等 12 种应急场景,实现“陆上练兵、海上即用”。
2 培训体系与机制创新
围绕“领军—拔尖—骨干—合格—全员”五级梯队,设定 10 名领军型、100 名拔尖型、500 名骨干型、2000 名合格型、 100% 技能岗位覆盖目标,形成三年一周期的滚动培养计划。
2.1 培养优秀师资团队。组建由技能大师、首席技师和高层次技术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团队,通过参加国家级技能竞赛,到中海油、斯伦贝谢等先进企业学习,不断提升师资水平。以海油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优选年轻技术骨干组成建设专班,通过”干中学、学中练”的方式,在参与基地规划、设备调试、系统集成等建设全过程中锤炼专业技能,经过 6 个月的建设周期,培养出首批12 名具备”能操作、懂原理、会教学”复合能力的教练员。
2.2 教材与课程开发 . 遵循“全、实、新、严”原则,结合海上“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掌握设备工作原理为基础,编制《海洋采油综合技能提升培训教案》等5 类12 本手册;开发《电泵控制柜故障诊断》等故障处置类实操项目12 项、四化实操项目5 项;编写88 项多场景应急处置脚本,实现“人响应、物响应、策略响应”三维联动。
2.3 强化实训基地日常运行。实施基地轮值制度,轮值人员由采油厂在聘高技能岗位人员担任,每月轮值一次,每期各由一名首席、主任、责任技师组成轮值团队,承担基地设备设施维保和员工能力提升培训等任务。规范基地练兵管理,使用单位须提前 1 个工作日向人力资源部提报练兵计划,人力资源部统一编排、统筹资源,轮值人员对培训过程进行督导,参训人员扫码提交电子问卷对培训班进行评价,人力资源部随机抽查,通过多维度、全过程管理,严控培训质量。
2.4 激发全员练兵内生动力。设置专项奖励资金,每季度在实训基地开展全员岗位技能考评,对成绩优异的员工进行激励,奖励比例不超过 30% ,运行两年来,共4300 人次参加,发放奖励金额 86 万元。打造全员练兵品牌,2023、2024 连续举办两届“我能”技能大赛,依托实训基地,设置标准化操作、应急处置等五大实操实训场景,将主力承包商海盛集团一并纳入,全员练、盲抽比,贯穿全年,大力度奖励,激发练兵热潮。
3 运行成效分析
3.1 培训效率显著提升。标准化操作能力提升:131 个操作项目全部纳入基地轮训,完成率由 55% 升至 100% ,32 名大学生 10 天通过初级工认定,周期缩短 30% ;故障排除能力提升,电泵控制柜、自控仪表故障处理平均时间由45min 降至 18min ,效率提升 60% 。
3.2 人才结构优化。采油厂拥有特级技师2 人、高级技师19 人、技师87 人、高级工 491 人,占技能岗位 71.8% ; 82% 人员取得高低压电工、安全监督、特种设备操作等复合资质,实现“一人多证、一岗多能”。近两年,采油厂 4 人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10 人在油田竞赛中获奖,一支技术过硬、能力突出的员工队伍已经形成。
4 结语
海油实训基地通过高标准设计、全流程复刻、机制化运行,成功破解了海上平台空间受限、风险高、培训资源不足等难题,实现了培训效率、人才质量、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该模式对国内海上油气乃至流程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万仁溥。石油勘探开发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
作者简介:张龙,男,1977 年8 月出生,工程师,从事海上油田油气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