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玩”出来:小学低段体育课堂游戏化新探索
张军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小学部 100194
引言
小学低段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体育课程在这一阶段不仅有助于学生增强体质,更对其良好运动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意义重大。然而,传统的小学低段体育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单调的体育技能训练,教学形式缺乏趣味性,难以契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游戏化教学将趣味游戏与体育知识、技能巧妙融合,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新的方向。探索小学低段体育课堂游戏化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进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低段体育课堂游戏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1 游戏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当前小学低段体育课堂中的游戏形式较为单一,大多局限于追逐跑、接力赛等传统项目。这些游戏的玩法相对固定,缺乏变化和创新,长期在课堂中重复使用,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对于好奇心旺盛的小学低段学生来说,他们渴望新鲜、有趣的活动,单一的游戏形式无法满足他们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例如,在许多小学低段体育课堂上,每节课的热身游戏几乎都是简单的慢跑接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失去热情,甚至对体育课堂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不仅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长期兴趣,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1.2 游戏与教学内容结合不紧密
在部分小学低段体育教学中,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存在明显不足。教师引入游戏往往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将其作为一种简单的热身或放松环节,而没有充分考虑游戏与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关联性。比如,在教授立定跳远这一技能时,部分教师选择的游戏可能是简单的传球游戏,与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和技巧毫无关联。这样一来,游戏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导致游戏与教学目标脱节。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虽然能够获得短暂的快乐,但无法将游戏体验与体育学习有效结合,无法真正提升体育技能,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小学低段体育课堂游戏化教学的创新策略
2.1 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游戏类型与元素
为提升小学低段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游戏类型和融入多元元素至关重要。在增加新颖游戏种类方面,可充分挖掘热门动画、童话的魅力。以《超级飞侠》为例,设计“环球救援任务”游戏,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超级飞侠角色,根据各自角色特点和技能,在模拟的世界各地场景中完成各种体育任务。有的“飞侠”需要快速奔跑传递救援物资,有的则要精准跳跃跨越障碍到达目的地。这种游戏让学生仿佛置身动画世界,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锻炼了身体。
在融合多元元素上,将音乐、舞蹈与体育游戏相结合是很好的方式。比如设计“舞蹈韵律操接力”游戏,选择节奏明快的儿歌作为背景音乐,学生们分组进行韵律操接力表演。每个小组的学生依次完成一段简单的舞蹈动作,后续同学要重复前一位同学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创意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音乐的节奏,又能通过舞蹈锻炼肢体协调性,同时在小组接力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创新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
2.2 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游戏组织与实施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游戏化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情景创设法能为游戏赋予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或生活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比如创设“神秘海底探险”情景,将操场布置成海底世界,设置各种用道具模拟的珊瑚礁、海草等障碍。学生们扮演小潜水员,在这个海底场景中,需要小心地绕过障碍,通过爬行、跳跃等方式完成寻找“宝藏”的任务。在这个沉浸式体验中,学生们仿佛真的置身海底,积极投入游戏,不仅提高了运动技能,还能培养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
分组竞赛游戏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足球九宫格挑战赛”,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足球场上设置九宫格目标区域。各小组学生依次射门,根据球命中不同区域的分值累计小组得分。在比赛过程中,小组成员会相互鼓励、协作,为提高命中率共同出谋划策。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足球射门技能,还能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与配合,增强集体荣誉感。激烈的竞争氛围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体育课堂充满活力。
三、小学低段体育课堂游戏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3.1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保障小学低段体育课堂游戏化教学效果的关键。评价体系要全面覆盖学生游戏参与度、技能掌握情况、团队协作表现等多个维度。评价方式需多样化,教师评价时,不能仅关注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还应留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比如在“跳绳大比拼”游戏中,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遵守规则、遇到困难时的态度等。
学生自评能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互评则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接力运球”游戏后,学生相互评价对方在团队中的表现、运球技巧等。通过多元化评价,学生能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的表现,明确努力方向,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提升体育学习效果。
3.2 优化教学空间与时间
优化教学空间与时间,能为游戏化教学创造良好条件。在教学空间方面,要合理规划体育教学场地,根据不同游戏需求设置多样化的游戏区域。比如设置障碍跑区,模拟自然场景中的山川、河流,或者生活场景中的街道、小巷等障碍,让学生在穿梭过程中锻炼应变能力;设置投掷区,配备轻重不同、大小各异的投掷器材,满足如投掷沙包、垒球等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
在教学时间上,科学安排教学环节至关重要。确保游戏环节的时长既能充分开展游戏活动,又能合理分配时间进行体育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以一节 40 分钟的体育课为例,可以安排 15 分钟游戏活动,10 分钟的体能游戏,15 分钟技能练习。这样学生能在玩中学、学中玩,保障游戏化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 。
四、结论
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丰富游戏类型和元素,优化游戏组织与实施,并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优化教学空间与时间等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爱。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持续探索和完善游戏化教学模式,不断适应小学低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尹明坤 .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策略分析 [J]. 田径 ,2023,(09):26-27.
[2] 徐莹莹 .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8(11):89-91.
[3] 赵亚楠 .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策略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02):184-185.
[4] 徐莹莹 .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8(1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