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构建路径探究
李涛
银川市第六中学
摘要:本文围绕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构建问题展开探讨,从历史教材特点把握、教学方法手段创新及课堂评价机制优化三个维度出发,深入分析当前初中历史课堂存在问题,提出具体可行路径。只有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灵活运用创新方法、科学构建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实现高效历史课堂构建,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形成,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为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路径
一、把握历史教材特点,夯实高效课堂构建基础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准确理解历史事件脉络,挖掘教材蕴含价值,凸显历史学科特色。历史教材编排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按时间顺序或主题方式组织内容,教师需把握这一结构特点,科学规划教学流程。历史教材中包含大量历史图片、示意图、历史地图等直观资料,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增强对历史事件理解。教材中所选历史材料皆具典型性、代表性,教师须深入分析材料背后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历史教材注重古今中外联系,教师应该借助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培养跨时空思维能力。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教师应根据这一认知特点,将抽象历史概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形式。教师还应关注教材中设计习题,把握其考查目标,合理设计课堂练习促进学生知识巩固。历史教材各单元均设有综合探究活动,教师应该据此开展主题探究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激活高效课堂构建动力
问题导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围绕历史重点难点设计层次分明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情境教学法让抽象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该通过历史场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历史案例教学法适合探讨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教师应该选取典型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合作探究法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教师应该设计小组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讨论交流、成果展示等环节,培养合作精神与探究能力。多媒体技术应用能突破时空限制,教师应该利用历史影像、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让远古历史鲜活呈现。历史实物教学法具有直观性特点,教师应该引入历史文物复制品、实物模型等,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此外,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创新路径,教师应该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探访本地历史遗迹过程中学习历史。
以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为例,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创新方法手段构建高效课堂。课前,教师应该制作微课向学生介绍考古发掘基本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课中,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考古发现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原始社会文明痕迹;采用问题导学法设计层级问题:原始农业何时出现?原始农业生产工具有何特点?原始农业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何种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运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分组,模拟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分工合作场景,一组负责原始农业劳作,一组负责原始畜牧活动,一组负责原始手工业生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切身感受原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之后,采用实物教学法,展示石斧、石镰等原始农业工具复制品,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并尝试操作,增强感性认识;最后,运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小组合作绘制原始社会发展时间轴,标注重要事件与发明,培养学生历史时序观念。课后,教师应该设计引导学生走访本地博物馆,寻找与原始社会相关文物,撰写参观报告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三、优化课堂评价机制,提升高效课堂构建质量
教师应不断优化评价方式,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包括教师评价还应包含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形式,通过多角度评价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况。评价内容应全面化,不仅关注知识掌握程度还应关注历史思维发展、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方面,全方位评价学生发展情况。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可采用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实践评价等不同形式,针对不同学习内容选择恰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应重视即时反馈,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课堂表现给予评价,帮助学生明确优势不足。评价标准应具体明确,教师应该制定详细评价指标,让学生清楚了解学习目标要求。评价结果应注重激励性,教师应关注学生进步,善于发现闪光点,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初中历史学科特点决定评价不能只注重知识记忆,更应关注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可通过历史图表解读、史料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评价学生历史思维发展水平。历史实践活动评价也应受到重视,教师应该通过历史调查报告、历史小报制作、历史剧表演等形式,评价学生实践能力。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该构建多元、科学评价机制提升课堂质量。教师设计评价量表,包含知识理解、史料分析、历史思维、学习态度四个维度,每个维度设置具体评价指标,如能否准确说出鸦片战争爆发时间、主要战役、能否运用条约内容分析战争影响、能否辨析战争性质并进行历史评价、小组合作参与度等。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展示林则徐虎门销烟图片,请学生解读图片历史信息并依据解读表现给予即时评价;知识讲解环节中,教师设计层级问题,如英国为何发动鸦片战争、战争经过如何、战后签订了何种不平等条约、条约内容对中国造成何种影响等,学生回答后采取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方式,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理解程度。在史料分析环节教师提供《南京条约》《虎门条约》等原始文本节选,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条约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通过小组互评+教师总评方式评价学生史料分析能力;课堂小结阶段,组织学生从中外角度进行角色扮演,分别表达对鸦片战争性质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度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教材特点把握、教学方法创新及评价机制优化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教师唯有准确理解教材内涵,把握学科特点才能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为高效课堂注入活力,只有科学构建评价机制,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发展才能确保高效课堂持续推进。通过上述路径探索,能够真正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成效历史课堂,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量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啸.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构建路径探究[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7):89-90.
[2] 罗洪琪.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探究[J]. 考试周刊,2022(47):153-156.
[3] 郑瑞军.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探究[J]. 考试周刊,2021(14):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