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多元路径探索与管理对策
李进
井研县委党校 四川省乐山市 613100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基层文化作为文化体系的根基,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且日益多元。基层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亿万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弘扬,以及城乡融合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然而,当前基层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深入探究其现状并思考有效对策,对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层文化建设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根基工程,这一实践与国家战略部署深度契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基层文化活动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依托非遗工坊开展传统技艺传承,正是落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具体实践,使剪纸、皮影等传统艺术从“博物馆展品"变为“生活必需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因基层文化活动更具感染力。社区通过“身边好人”评选等形式,将抽象理念转化为生活实践,这与求是网强调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一脉相承。参与基层文化活动的群众往往对文化有更深认同,这种认同印证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立法初衷,也彰显了基层文化建设在价值引领中的关键作用,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土壤。
1.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基层文化建设是打破城乡文化壁垒的重要纽带,这一实践与国家战略部署深度呼应。《关于持之以恒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通过深化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乡村流动,正是“文化结对”“资源共享”机制的政策体现。文化和旅游部等 6 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更将文旅融合作为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路径,为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提供制度保障。
在社会治理层面,乡镇综合文化站被定位为“加强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其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融合机制,实现了政策宣传与民意收集的功能叠加,印证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以文化阵地强化治理效能”的要求。社区合唱团、乡村议事会等载体的作用,恰是该文件倡导的“健全群众参与机制”的生动实践,通过文化活动构建的柔性调解平台,使基层治理既具力度又有温度。
1.3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基层文化建设对民生福祉的保障作用,在多项国家级政策中得到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要求“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而乡镇综合文化站创新发展方案中“增加适合乡村儿童阅读的优秀绘本”拓展‘四点半课堂等举措,正是对这一法律条款的细化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4 年春节期间全国开展 2.35 万场乡村“村晚”,近亿人次参与,印证了“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成效,也体现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目标要求。
针对群众需求的多元化特征,政策层面已形成系统响应:《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鼓励发展非遗体验、文创市集等新业态,满足青年群体需求;“戏曲进乡村”工程每年为中西部乡镇配送 7.8 万场演出,精准对接老年群体偏好。这种“菜单式供给”机制,既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让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成为幸福感增长的重要支撑。
二、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分析
2.1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区域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我国基层文化设施网络持续拓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覆盖率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服务中心”的目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设施功能日益多元,许多文化站增设了数字阅读区、非遗展示区,部分乡村文化礼堂还融合了电商服务、农技培训功能,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让文化设施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能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但区域差距依然明显,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平均每万人拥有的文化设施面积较大,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面积较小。城市社区文化中心的投入也远高于农村文化礼堂,导致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城市存在差距。部分偏远地区还存在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一些村级文化室设备闲置、开放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制约均衡发展的短板。
2.2 群众参与度整体提升,但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随着文化惠民政策推进,基层文化活动参与率有了显著提升,老年群体参与热情最高,广场舞、棋牌活动、节庆演出成为最受欢迎的形式,这些活动简单易行,符合老年人的兴趣和身体特点。社区文化节、乡村春晚等品牌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活动形式同质化问题突出,大多数基层单位常年举办“文艺汇演+知识讲座”两类活动,缺乏创新和变化,对青年群体吸引力有限,难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数字化活动占比低,线上文化服务多停留在“建群通知”层面,缺乏互动性设计,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吸引群众参与。
2.3 文化人才短缺与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滞后
基层文化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不强、流动性大”的困境,全国乡镇文化站配备的专职人员数量较少,且具备文化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低,难以开展专业的文化活动和服务。村级文化管理员多为兼职,补贴较低,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导致基层文化工作缺乏稳定的力量支撑。人才结构失衡明显,传统文艺骨干(如戏曲演员)占比较高,而数字文化、活动策划等专业人才匮乏,使得基层文化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难以创新,无法跟上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的变化。
三、当前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资金投入不足与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
基层文化建设资金总量与需求缺口大,投入在财政支出中占比低,农村地区尤其难以满足设施维护和活动开展需求,导致活动难开展、设施易损坏。资金来源单一,依赖财政拨款,社会力量参与度低。资金分配不合理,重建设轻运营,部分新建场馆因维护费用缺失而“关门谢客”。运行保障机制缺失,缺乏常态化考核,村级设施无固定开放时间,乡镇文化站存在违规运营现象,影响服务质量。
3.2 基层文化产品内容供给与群众需求错位
文化产品供给存在“三多三少”:传统内容多、现代元素少,难以吸引青年;单向输送多、互动体验少,群众参与积极性低;同质化内容多、特色产品少,缺乏地方文化魅力。需求调研机制缺失,基层单位凭“经验”安排活动,形成“政府送什么,群众看什么”的被动局面。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服务、老年人智能文化培训等特殊群体供给不足,无法实现“精准滴灌”。
3.3 缺乏长效机制与专业化管理能力不足
基层文化建设“运动式”推进明显,存在“迎检时突击搞活动、检查后恢复常态”的现象,缺乏可持续制度设计,易成“一阵风”。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侧重“活动次数”“参与人数”等量化指标,忽视群众满意度等质效指标,导致重数量轻质量。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缺乏项目策划、团队运营等能力,在品牌打造、资源整合方面力不从心,难以发挥设施和资源作用。
3.4 文化资源整合不足与利用效能低下
基层文化资源“散、乱、闲”,县域内文化馆、图书馆等场馆各自为政,缺乏共享机制,导致资源重复建设和闲置。本土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多停留在简单展示,未与文创产业结合活化,难成有吸引力的产品。数字资源建设滞后,内容陈旧、更新慢,与群众需求脱节,且地区间缺乏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孤岛”。偏远山区、牧区资源配送频率低、种类少,资源分配不均加剧文化发展差距。
结语
基层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最后一公里”,既关系到亿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当前,基层文化建设在设施覆盖、群众参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区域失衡、供给错位、人才短缺等问题仍需破解。推动基层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政策保障筑牢基础、创新供给精准对接需求、建强队伍提升服务效能,让基层文化阵地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未来,随着城乡融合深入推进与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基层文化建设将朝着更均衡、更优质、更具活力的方向迈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司文飞.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发展路径探析[J].文化产业,2020,(11):127-128.
[2]柳美香.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思路分析[J].参花(下),2019,(07):160.
[3]朱世魁.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发展路径探析[J].文化学刊,2019,(07):179-180.
[4]于铭铭.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