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产公司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实践策略
陈明俊 聂阳
1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成都611731;2 成都工院 成都611730
作者简介:陈明俊(1981-),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资产经营管理,产教融合。
聂阳(1982-),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成都工院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
摘要:本文对高校资产公司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领域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当前存在政策引导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融资手段缺乏以及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优化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拓宽融资渠道与强化资金管理、加强校企合作与市场需求对接、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与提升服务效能等实践策略,以促进高校资产公司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资产公司;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践策略
引言: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高校资产公司在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资产公司面临着诸多挑战,制约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效率。本文旨在分析高校资产公司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为推动高校资产公司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参考。
一、高校资产公司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1.1 政策引导不足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观指导下,高校资产公司肩负着关键性的职责,即推动科技创新的深化与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尽管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鼓励和支持这一进程的政策措施,高校资产公司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政策引导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高校资产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遭遇的一大挑战是政策落实的不充分。尽管上层政策框架已初具规模,但在地方和具体执行层面,仍存在政策细化不足、执行力度不够的情况。这导致高校资产公司在享受政策优惠时遭遇诸多障碍,难以充分释放其创新潜力。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制约高校资产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高校资产公司往往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政策信息,从而无法有效地利用政策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更为关键的是,现有政策在激励机制方面仍存在不足。高校资产公司在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和成本,但现有政策在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有限,难以充分激发其创新活力。
1.2 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高校资产公司的科研成果管理实践中,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资产公司在科研成果的管理上,普遍存在一种偏向,即过分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这种导向促使科研人员过度追求论文发表量和项目数量,却未能充分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此状况不仅导致了科研资源的非必要消耗与浪费,还显著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潜力。当前管理机制中存在的显著缺陷之一,便是缺乏有效的、全面的评价机制。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学术成果的创新性和理论价值,而忽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评估。这种评价机制的缺失使得高校资产公司在筛选和推荐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时缺乏科学依据,难以精准定位具有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保护措施不力也是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重要方面。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进程中,知识产权的保障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部分高校资产公司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方面存在漏洞,导致科研成果被非法侵占或滥用,该行为对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造成严重的损害。
1.3 融资手段缺乏
科技成果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高收益性与高风险性并存的特点。这一特性决定了其产业化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以实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跨越。当前高校资产公司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却面临着融资手段缺乏的严峻挑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往往伴随着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市场推广费用。为满足这些资金需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现实情况却是,高校资产公司在融资方面渠道单一,往往依赖于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等传统方式。这些融资手段不仅额度有限而且难以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期、大额资金需求[2]。更为关键的是,科技成果的高风险性使得其在融资市场上难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投资者对于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技术可行性以及盈利能力存在诸多疑虑,导致在投资决策时趋于谨慎。这种谨慎态度进一步加剧了高校资产公司的融资难题。科技成果的评估与定价机制不完善,也增加了融资的难度。科技成果的价值往往难以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来衡量,这使得投资者在评估其投资价值时面临诸多困难。
1.4 市场需求脱节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引领下,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已逐渐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高校科研成果往往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成为制约其成果转化的关键障碍。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出,其重心往往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创新与学术价值的探索,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导向与实际应用的潜力。这种导向导致科研成果在研发阶段就缺乏与市场的紧密联系,难以准确捕捉市场的真实需求和潜在机会。当这些科研成果试图进入市场时,往往会面临诸多挑战,如产品定位不准确、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流程中,当前存在市场导向机制不足的问题。科研成果的评估和筛选往往侧重于学术指标,而忽视了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这种评估体系的缺失使得高校在推动成果转化时难以精准定位具有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转化效率的低下。
二、高校资产公司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实践策略
2.1 完善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明确指引下,高校资产公司承载着促进科技创新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的重大责任。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完善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成为不可或缺的实践策略。高校资产公司应当强化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各项政策与措施能够得以切实贯彻与有效执行。这包括深入解读政策精神,明确政策导向,以及积极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为科研人员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通过深入贯彻政策宣传与执行,构建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优质环境,为科研人员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和丰富多样的创新资源。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高等院校资产公司应积极探寻多样化、个性化的激励手段,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3]。例如,可设立专项成果转化基金,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降低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还可以采用技术期权或股权等激励手段,让科研人员从成果转化中直接受益,增强转化动力。这些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还能促进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高校资产公司还应注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确保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通过建立健全的科研管理机制、成果转化流程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为规范、高效的服务和支持。
2.2 优化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
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优化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是提升转化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明确产权性质与规范管理,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高校科技成果作为国有资产,其产权性质的明确对于保障国家利益、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当设立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其职责将涵盖科技成果的评估、转化流程的执行以及市场推广的实施。这一机构的设立,有助于避免管理多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性和效率。在管理机制的构建与运行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规范性与灵活性之间的有机融合。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和管理制度,确保转化过程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另一方面,需进一步赋予科研人员更广泛的自主权利和创新空间,以充分激发其创新潜能与转化动力。同时,完善评价体系对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保障措施。鉴于传统评价体系常偏重于学术成果的数量及影响力,而对科技成果的实用性与市场价值缺乏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构建以质量为核心导向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聚焦于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市场潜力,以引导科研人员更加紧密地关注市场需求与实际应用,进而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及市场竞争力。
2.3 拓宽融资渠道与强化资金管理
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拓宽融资渠道与强化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有效地支持这一进程,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和加强资金管理成为不可或缺的举措。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可以充分利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工具,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和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基金的设立,不仅有助于缓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瓶颈,还能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推动科技成果更快地走向市场、实现价值。在资金管理方面,应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合理配置资源[4]。对于长期闲置的无形资产,应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盘活,通过专利转让、技术许可等方式,将其转化为可流动的资金,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的规范使用和安全运作,避免浪费和滥用现象的发生。
2.4 加强校企合作与市场需求对接
加强校企合作,确保其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是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关键路径。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共建研发中心等模式,高校与企业能够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精准对接和有效转化。校企合作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汇聚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实力,而企业则紧贴市场需求,对行业动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双方可以共同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使科研成果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科技成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应积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引导高校科研方向更加贴近实际应用。通过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研发方向和市场需求信息,使科研成果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校企合作在深化人才培养与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携手合作,共同参与科研项目以及共建实践基地等举措,高校能够更有效地为企业培育出既具备创新精神又拥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企业也能为高校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
2.5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与提升服务效能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构建高效、集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同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效能,已成为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核心驱动力。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够打造出一个集信息全面收集、精准处理与深度分析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这一平台不仅能够实现科技成果的精准匹配与快速转化,还能显著提升转化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为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深入挖掘市场需求,预测科技发展趋势,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为精准的科研方向指导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庞大的数据量,显著提升信息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在强化服务效能的进程中,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以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支持。这包括但不限于法律咨询、财务顾问、市场分析、技术评估等,通过这些服务,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提高转化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总结:经过深入分析,本文揭示了高校资产公司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策略。实施这些策略预计将有助于完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优化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拓展融资渠道,加强校企合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以及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提升服务效能。只有持续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推动高校资产公司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程志红.基于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析[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20,31(04):54-57.
[2]白景明,洪金明,刘天琦.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研究[C]//.专利法研究(2018).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20:158-177. DOI:10.26914/c.cnkihy.2020.007774.
[3]林晶.无形资产保护和管理助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中国高校科技,2017(04):45-46. DOI:10.16209/j.cnki.cust.2017.04.012.
[4]胡健.高校企业资产管理创新:困境与路径[J].高教学刊,2018(24):188-190. DOI:10.19980/j.cn23-1593/g4.2018.24.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