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体育教育中武术散打课程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

作者

孟博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引言:在高校教育体系当中,学生体质健康极为关键,既关联个人成长发展,又对国家未来人才储备影响深远,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因缺乏规律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体质健康状况并不理想。武术散打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重要部分,具备独特健身与育人价值,探究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既能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提供有效路径,也能为高校体育课程优化完善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作用

武术散打课程训练内容丰富多元,包含众多高强度训练模式,对身体多个维度都能进行有效锻炼,耐力训练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长时间不间断的训练能切实提升学生耐力水准,就拿学生参与 5 公里长跑训练来说,在这个持续奔跑的过程里,身体心肺功能会经历全方位的锻炼。心脏需要加快跳动频率、增强收缩力度,更有力地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肺部则要加大呼吸深度与频率,更高效地完成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的气体交换过程,以此满足身体高强度运动对氧气的大量需求,经过长时间系统的耐力训练,学生心肺功能会得到大幅提升,在面对长时间运动和高强度训练任务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力量训练是武术散打的关键训练内容,涵盖多种训练方式,像器械训练和自身体重训练,器械训练里,学生用杠铃做深蹲、卧推等练习,这些练习能有效锻炼腿部、臀部、胸部和手臂的肌肉力量,自身体重训练同样重要,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充分调动身体核心肌群,增强身体稳定性和力量,力量训练让学生肌肉力量增强,能更有力地完成出拳、踢腿、摔法等各种散打动作,提升散打技术水平。速度训练在武术散打训练中至关重要,主要经过反应速度训练和动作速度训练提升学生速度能力,反应速度训练,借助特定反应训练器材或教练指令,锻炼学生神经系统,提高神经传导速度,让学生能在瞬间做出正确反应,动作速度训练侧重提高学生动作完成速度,经过反复练习快速出拳、踢腿等各种散打动作,强化学生肌肉记忆,使动作速度不断提高。

柔韧性训练同样是重要部分,能帮学生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让身体更灵活,散打里各种踢腿、摔法等动作都要以良好柔韧性为基础,学生可经过压腿、下腰、拉伸等练习提升身体柔韧性,体能增强对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身体层面,良好体能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武术散打训练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免疫力,更好抵御疾病,为心理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强壮体魄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活力,能更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训练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让学生心情更愉悦放松。

二、武术散打课程现存问题

武术散打作为实战性极强、对抗极为激烈的项目,一旦运用失当,极易引发安全问题,大学生群体大多运动基础较为薄弱,既没有稳固成熟的武术散打实战思维,也缺乏完备的自我保护意识。部分学生体质状况不理想,其肌肉与韧带的力量十分有限,难以对关节、骨骼形成有效的保护屏障,在课程教学过程里,要是教师直接开展“原滋原味”的竞技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完全不考量学生实际情况,极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严重的人身伤害。

部分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有不合理之处,武术散打技术种类繁多,可高校课程时间有限,很难在有限时间里完成所有技术动作的教学,一些课程没结合学生体质实际状况在不同阶段调整学习内容,反而试图涵盖过多复杂技术动作,致使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对柔韧性较差的大学生来说,过早安排高鞭腿练习,学生难以掌握动作,还可能让下支撑腿失去重心,增加受伤风险,在摔法教学中,针对刚刚接触散打的学生,过多教授复杂摔法技术,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

教学方法层面,部分高校散打教学未能充分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性过强,全然未顾及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与积极性,有些教师仅单纯进行动作示范和理论讲解,完全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实际练习过程当中,致使无法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与反馈,最终造成课堂气氛陷入沉闷状态,学生对散打课程的学习兴趣逐渐衰减,这既不利于学生积极学习心态的培养,也不利于散打技能的有效掌握。

三、优化武术散打课程策略

在高校开展散打教学时,需确立“淡化实战、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学中减少学生间过度激烈的实战练习,着重强化基本动作教学,多组织学生进行空击练习、击靶训练及双方保持距离的实战模拟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武术散打各项基础技术动作,加强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经过技术学习与武德培养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共同助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针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安排其进行保持距离的模拟实战攻防练习,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感受武术散打实战氛围,培养实战意识,帮助其理解所学技术的攻防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所学内容的实际运用能力。

武术散打课程因时间有限,需结合学生体质实情,在不同阶段合理调整学习内容,课程初期,应开展简单动作教学,像拳、腿、摔动作的单项练习,拳法以冲拳为主,由于贯拳和抄拳的技巧性比冲拳更复杂,对初学者而言难度较大,鞭腿以低中鞭腿和正蹬腿为主,鉴于大学生柔韧性欠佳,练习高鞭腿可能致使下支撑腿失稳或无法完成动作。摔法主要教授接腿别摔,避免一开始就传授过多复杂摔法技术,随着学生学习深入及体质提升,再逐步增加技术动作的难度与复杂性,让大学生上、中、下三个部位都能得到有效锻炼,使学生对散打技术有更深入的认知,提升自身素质与协调能力。

在高校开展散打教学,需要采用契合学情的教学方法,着重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传授学生散打技能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与学生共同开展练习,当学生进行对练练习时,教师可以适时加入其中,经过亲身示范和细致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针对性的反馈。借助教师的积极参与,能够显著带动课堂整体气氛,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对散打运动的浓厚兴趣,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有力促进学生积极心态的健康发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散打的实际效果。

结语:武术散打课程在提升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上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体能,还促进了身心和谐发展,不过课程开展过程中,在安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确立合理的教学思想、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等策略,能够有效改进这些不足。未来,需要持续深入研究武术散打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此提升教学质量,让武术散打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培养更多具备良好身体素质与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明。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31(5):112-114.

[2] 王丽。武术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影响 [J]. 当代体育科技,2022,12(28):35-37.

[3] 赵强。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J]. 武术研究,2021,6(10):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