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资源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丁朝煦

绵阳市第五中学  621000

引言: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本质在于探索解释自然现象与规律,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而实验教学则构成这一过程重要环节。然而传统实验教学常局限于标准器材与固定模式,与学生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脱节现象。生活资源作为触手可及且与学生经验密切关联素材,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潜力尚未充分挖掘。聚焦生活资源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用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希望能够促进物理教学回归生活、联系实际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参与度。

一、生活资源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现状

(一)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与生活资源应用差距分析

传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固化思维倾向,实验内容多局限于教材规定范围,实验设备主要依赖专业器材,实验过程大多按照预设程序进行,缺乏创新性与开放性。这种模式下学生参与度不高,实验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导致许多学生产生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与实验室错误认知。当前教学环境中标准化实验设备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仍然突出,部分学校实验室配置欠缺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实验需求。

传统实验多强调验证性功能,忽视探究性与创新性,学生实验过程中常机械执行步骤未能真正体会科学探究精神与方法,课堂实验与生活实际脱节现象明显,学生难以建立物理概念与日常经验之间联系,削弱学习兴趣与知识迁移能力。这些差距反映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必要性,而生活资源应用恰好提供一条可行路径,通过将触手可及生活素材引入实验教学,有望打破传统模式限制,构建更为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创新思维实验教学新格局。

(二)当前初中物理教师对生活资源认知与使用情况

多数教师认同生活资源具有便于获取、贴近学生生活、成本低廉等优势,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然而在具体实践层面教师们面临诸多挑战与困惑。部分教师对如何科学选择合适生活资源缺乏系统认识,对资源教育价值挖掘不够深入,教学设计环节中,不少教师难以将生活资源与物理知识点有机结合,导致实验活动娱乐性大于教育性。课堂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能力有限难以有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资源实验建构物理概念,评价机制缺失也制约着生活资源实验教学推广,现有考核体系未能充分肯定此类创新尝试价值。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为例,现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生活资源运用呈现明显差异性。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局限于使用实验室光源、光屏等标准器材,通过预设实验步骤验证光直线传播规律。而创新意识较强教师则充分利用生活场景与常见物品设计实验活动,如利用窗帘缝隙光线、手电筒、树影等现象引入光直线传播概念。采用废旧纸筒、硬纸板制作小孔成像装置,利用阳光、纸片探究光线方向与影子关系,通过手机灯光与日常物品组合观察影子变化规律等。这类教学案例显示善于运用生活资源教师能够创设更为丰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生活现象中发现物理规律。然而,即使是采用生活资源进行教学教师,在实验设计系统性、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思维引导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部分教师虽引入生活资源,但未能围绕核心素养设计递进式实验活动,未能引导学生通过现象探究本质,未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与应用意识,最终导致生活资源应用停留于表面层次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教育价值。

二、生活资源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具体应用策略

(一)基于生活物品物理实验设计与实施方法

实验设计应围绕课程目标展开,确保每项实验活动均服务于特定知识点或能力培养,避免为用生活物品而牵强附会。生活物品选择须考虑安全性、可得性、示范性等因素,优先选取学生熟悉且具有典型物理特性物品,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中应注重预实验环节,教师需提前测试验证,确保实验结果稳定可靠。在具体实施层面采取循序渐进策略:引入阶段激发学生好奇心,可通过情境创设或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物品中物理现象,探究阶段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师适度引导但不过度干预,总结阶段帮助学生梳理实验发现,建立生活经验与物理概念间联系。评价环节应多元化,不仅关注实验结果准确性更要重视学生参与度、思维过程与创新表现。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为例,教师应当设计系列基于生活物品透镜实验。导入环节可收集展示学生日常接触各类透镜,如放大镜、眼镜、相机镜头以及水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共同特点与应用场景。开展水滴显微镜实验,学生使用普通塑料瓶盖、透明胶带与水滴制作简易显微镜,观察纸张纤维、布料织物等微小结构,体验凸透镜放大作用。进一步设计杯中世界倒立实验,利用透明玻璃杯、水与远处景物,观察凸透镜成像特点,探究水面高度与像大小、清晰度关系。开展指尖成像探究活动,学生利用普通老花镜或放大镜,通过改变物距方式,在纸屏上获得手指或其他小物体清晰像,测量记录物距、像距数据,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生活情境融入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教师应确立问题导向、情境引领、探究为本基本理念,将物理学习置于有意义生活背景中。教学模式可概括为情境创设—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验探究—成果展示—反思拓展六步流程。情境创设环节注重真实性与关联性,可通过视频展示、案例分析或故事引入等方式导入生活场景中物理问题。问题提出阶段鼓励学生基于情境提炼关键问题,明确探究方向,方案设计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利用何种生活资源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实验探究过程强调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任务,教师适时指导。

成果展示环节采用多样化形式,如口头汇报、实物展示或微视频等,反思拓展阶段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思考实验改进方向及知识应用前景。在课程安排上可设计系列生活情境实验课程,形成螺旋上升学习路径,评价体系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包含自评、互评、师评多元评价机制。创设实验成果展示平台如科技节、创新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机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

结论:通过对生活资源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揭示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局限性及教师专业发展不足问题。基于生活物品实验设计与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模式构建两大策略具有显著可行性与教育价值。生活资源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实验教学成本,突破设备限制,拉近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距离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未来应关注生活资源应用评价体系完善、教师专业培训体系构建以及跨学科融合应用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使物理教育真正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参考文献

[1] 钱 豪 . 生 活 资 源 在 初 中 物 理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启 迪 与 智 慧( 上 ),2025,(05):32-34.

[2] 甄亚娟 . 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5,(11):97-99.

[3] 徐 俐 . 生 活 资 源 在 初 中 物 理 实 验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探 究 [J]. 好 家长 ,2024,(8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