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嘉奖有方

作者

凌泽雨

宁波市奉化区尚田街道中心小学 315500

摘要:奖励是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手段,但大多局限于其激励功能,实则还存在多种促进教学的作用。奖励亦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类,分别具有其优势和适用情境。奖励的发放须遵守适时性、相关性两个基本原则,恰到好处的奖励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奖励;小学科学;教学效果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奖励往往能够极大程度上对学生起到激励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中,存在较多教师对于奖励的认识过于片面,他们认为只要给予了奖励,教学效果就一定会得到提升。不合理的奖励授予对于学生来说起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使教学的整体效果受到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合理运用奖励措施,成为一个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奖励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奖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管理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1]。它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简单的肯定学生、激励学生层面,其实际作用是非常多样化的。

1.激励学生

徐晓琳认为,教师的奖励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使其能够自发地爱上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长期发展[2]。因此,奖励应当被视为一种激励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当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突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适当给予奖励,以此来肯定学生的表现,并期望学生能够在接下来的课堂中继续维持这种表现。但需要注意的是,授予奖励前须用语言明确是什么行为致使学生收到嘉奖,点明嘉奖的点具体是什么。例如在科学课堂中,若某位学生的发言表达清晰、逻辑缜密,我们就可以说:

“你表达的真清楚,你有着像科学家一样缜密的科学思维”。

“你的示意图画的干净、整洁又清晰,就像一个工程师一样!”

切不可用一句简单的“很好”外加一样物质奖励来模糊学生收到嘉奖的原因,反使得课堂效率降低。

2.调控课堂

课堂纪律是一节教学课能否流畅进行的关键,而奖励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可以起到调控课堂纪律的作用。例如,在科学课堂中的学生表达观点环节,由于学生的倾听习惯还未养成,特别容易出现部分同学走神、讲空话等未将注意力集中到发言同学的情况出现。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在台下同学中找出一个有在认真倾听的学生“典型”,向他授予奖励来肯定他的良好倾听习惯,其他同学则会因此收到侧面的强化作用。

3.课堂伏笔

一节课往往由多个环节共同组成,而环节之间的衔接需要做到转场自然才可以让教学显得丝滑流畅。例如在2017教科版四下的《简易电路》一课中,教材中的研讨环节中有一个问题:若是将电路中的小灯泡换成小电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其中涉及到了之前不曾出现过的实验材料“小电扇、小电动机”,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将带扇叶的小电动机作为奖励在此环节之前下发。待到课堂进行到研讨环节,再请获得实验材料奖励的学生带着材料上台来做实验演示。

如此,所奖励的材料顺利转变成为了环节之间的衔接工具,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埋下的一记漂亮的伏笔。

二、奖励的类型

奖励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奖励各有其优势,教学中需根据适当的情境搭配使用。

1.精神奖励

精神奖励是指通过非物质的手段对个体进行激励,以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奖励方式成本低,操作简便,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精神奖励在科学课堂中可以表现为口头表扬、展示优秀作品等多种。

其中口头表扬则是课堂上被教师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精神嘉奖方式,同时也是激励学生, 尤其是年龄较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相当有效的手段[3]。例如:

“你们小组的设计作品非常新颖,可以请你们上台来进行展示并进行讲解吗?”

“老师发现你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注意力一直在老师身上,这一点非常好!”

精神嘉奖也不仅限于语言层次,教师的肢体动作例如伸大拇指点赞、点头示意、鼓掌,脸部表情例如微笑、肯定等,都是精神嘉奖的一部分。

2.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是指通过授予实物奖品来对个体进行激励,在实际使用效果上要比精神奖励效果更为突出。

物质奖励的物质类型是可以继续细化的,不一定非得是一样具体的事物,它也可以是某项事物的代表物。例如,表现突出的同学可以获得“星星”奖励,“星星”是学习小组在一节课中的各个环节中的评价指标。在奖励规则下,“星星”可以兑换其他的奖励,此时“星星”的授予就是一种细化后的物质奖励。

三、奖励发放原则

奖励对于课堂而言,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手段,但若把控不到位,它也可以是一把双刃剑。所以知晓如何授予奖励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1.适时性

教师在运用奖励时一定要体现及时强化的原则,在时间上必须要紧紧跟着它所要支持的反应,不宜滞后,也不宜提前[4]。

常规的奖励授予时机往往伴随着学生较好的行为表现,例如学生的发言较为惊艳、表现积极、设计制作出了优秀作品等,都是相对较好的时机,从而使得他们以后能够表现出更高频率的此种行为。

2.相关性

奖励政策的实施要与我们的教学目的相结合[5]。相关性即指所授予的奖励类型须得是跟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脱离实际课堂的奖励,反而会起到转移学生注意力的不良影响。

理想的奖励须得是跟本课内容息息相关的、体现了知识内容的物品。例如在2017教科版四下的《简易电路》一课中,学生初次使用灯座、电池盒、开关等部件进行电路的连接,去最终点亮小灯泡。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简易小灯当做本节课的物质奖励物品。这个小灯体型虽小,但该有的结构一个不缺,是学生所搭建电路的缩小版本,是承载着本节课知识的一个现实应用。课后学生若对这个物品细细观察研究,还会对该课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体会。

总而言之,奖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多样化的。奖励也不仅限于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在课堂教学中亦有其优势所在。奖励的下发理应遵从基本的课堂规律,基于适时性、相关性两点进行统筹考虑,注意避免不合理、不合时机的奖励授予。

参考文献

[1]宋雅茹.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奖励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23.

[2]徐晓林.物质奖励和表扬的比较及其对小学教育的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1):64-66.

[3]刘佳.加强理论和奖励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7,(08):137-139.

[4]曾英.试论课堂教学中的奖励[J].教育与职业,2006,(33):147-148.

[5]朱莹.合理利用奖惩策略丰富中学数学课堂[J].考试与评价,2018,(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