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政课教学的融合
胡心安
常州科技经贸技工学校
引言:中职院校的生源基础比较特殊,大部分学生是成绩较差、基础较弱、未能进入到全日制中学就读的学生,所以在文化课、思想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理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专业技术方面,更需要人才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与道德品质,所以在中职教育中做好思政课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价值观念的正确发展,助力学生在专业技术的学习及后续的就业中,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将教育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而当代中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体系的建设,也应以学生的职业成长及终身发展需求为基础,注重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应有的认同感,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民族认同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外国文化涌入国内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颇为严重,各国文化交融之间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造成一定的引导,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内核,可以重塑对中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学生在本土文化中吸收到精髓。况且,作为新时代的中职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青少年应尽的义务,只是过去的中职教育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误区,那么如今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推进思政课程体系的完善化发展,理应从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入手,使思政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引领下,中职学生不仅接受了良好的专业教育,提升学生技术水平的同时,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努力以及自身所背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古人云:“少年强则国强”,一直以来优秀人才的向外流失,使我国损失了大量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如果能够从基层教学中做好思政教育,就等于在学生成长阶段为其塑造了良好的爱国主义信仰,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保证思政教学实效,塑造正确价值理念
中职院校中开设的思政课程虽然与普通全日制学校中的思政课程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基层德育教育的水平,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中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是非常必要的,毕竟思政与文化不可分割,文化可以作为思政的具象代表,思政为文化提供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着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成熟。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结束本阶段的学业以后,或是继续在本专业上深造、进入更高的学府,或是直接进入社会就业,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未来究竟要如何选择是比较迷茫的,这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个人发展缺少方向感,内心并未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抱负,乃至部分学生会认为自己没有进入到全日制学校就已经非常“失败”,或是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等等。当中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充分融合以后,教师就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与学生沟通的媒介,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人生观概念,使学生能够从心底树立起良好的自信,积极地应对一切的挑战,并为自己的成长做出明确的规划[1]。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困境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且认知不深
中职院校的生源基础比较特殊,进入到中职院校就读的学生普遍文化课成绩比较差,对与文化相关的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所以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基本的认知也不够深刻,这也导致许多教师认为在中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是比较困难的。从实践中可以发现,不少中职院校的学生会更倾向于将有限的时间用于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的学习中,认为自己能够在中职院校就读期间学习好某一项技术即可,并不需要再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文化知识,当然,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只是这一观念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想要立即消除学生群体中这一错误的想法并不容易,还需要思政课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此同时,实践中还发现,新一代的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譬如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风俗等等,不少中职院校的学生在生活中是缺乏观察和了解的,对于此类文化的认知程度有待加深[2]。
(二)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之间融合程度不足
思政课本身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课程,其内容重点突出思想性与政治性,中职院校的学生会觉得这门课程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从中职院校的角度来讲,由于主要的育人目标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育,所以在思政课程的师资力量配置上会比较薄弱,而且中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水平有限,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往往比较单一,其教学思维相对固化,会侧重于沿用过去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来完成工作任务,反而难以在实践中寻求创新,导致学生本来兴趣很差、之后也难以有所提升。况且,不少中职院校在各类课程的设置上,对思政课的课时安排并不多,仅有的课时里还需落实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真正留给渗透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部分的时间不够充裕,教师缺乏经验累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未必透彻、深刻,那么就必然导致二者在实践中的融合程度不深,往往会流于形式,并未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深刻的引导作用[3][4]。
(二)从中职教育的基准点出发,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建设紧密相连,各地职业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的技能型人才满足了各行各业的人才缺口,细数一代代“工匠精神”的传承者,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身影,可见中职院校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正如美国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书中说:“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改变着世界。”所以对于当代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传承工匠精神也是需要从思政课中学习到的重要内容。
结束语:
在中职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希望新一代的技术型人才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优化中职教育现有的思政教育体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当然,此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难题,一直以来中职教育都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对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力度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考虑到中职院校生源基础对文化类、思想类知识的学习能力较弱,所以中职院校的教师急需找到一种具象的方法来持续优化教育的实践效果,而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存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能够主动地拥抱本民族文化,对此形成内心上的认同感,就能够加速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政课的融合,使之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海霞.中职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实现路径——基于 6 省(市)中职学校的调研[J].教育与职业,2024,(10):107-111.
[2]李光红.中职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讨——以“道德法律与人生”教学为例[J].成才之路,2023,(31):53-56.
[3]曹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以“哲学与人生”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2023,(26):96-98.
[4]李少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视域下中职思政课教学与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思考[J].教育界,2023,(09):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