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解精典文段“生活化作文”仿写训练的策略
代立伟
吉林市第七中学校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 , 本来分属于两个范畴。但是两者又都是为着同一的目的的 , 即为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 虽说读是重在体悟感受, 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与文本对话交流( 生生交流、师生交 流 、 生 本 交 流 ) , 其 眼 界 得 到拓展, 思维打开, 潜能得到激发, 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一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一方面学生思维此时空前活跃。
吕叔湘先生说 : “一个人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张志公先生说 : “模仿写作的必由之路。”这些话很有见地。在作文教学训练的实践中 , 可以采取模仿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上路。而教材是经专家学者检定的 ,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说 ,都是值得学生借鉴和模仿的。
另外, 从学生的写作实际看, 经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才写一篇文章, 学生的写作训练量显然是不够的。经验告诉我们 , 要想作文写得好 , 就要多读多写。如果我们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 特别是把经典文段的阅读、赏析与生活化作文的仿写结合起来,就会极大地降低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基本思路与原则
精典文段“生活化作文”仿写就是在进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段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本单元作文训练目标 , 结合文本内容 , 作适时的写作拓展训练。实施这个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整合的意识,把二者看成一个有机整体 , 不再将二者分离起来看待。尽管培养学生阅读也是一门学问 , 但阅读与写作实际是可以也应该联系起来的。其次是在设计阅读教学方案时 , 应把写作训练统筹进去。主要应坚持两个原则 :
(一)读是基础写是拓展的原则
应该避免两种倾向 : 一是把“写”看成“附带”的倾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以“读 ” 为主 , 以“写”为辅 , 有时间就“写”, 没时间就算了。或者“写”也是无目的性的 , 教师根据自己的感受体悟 , 想起“写”什么就安排学生“写”什么, 其结果依然是几乎等于没写。二是纯粹把“写”当着中心, 为“写”去读。其必然结果是伤害到“读”。应该看到 , 培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 注重情感体验 , 有较丰富的积累 , 形成良好的语感 ,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 方法。 能初步理解 、鉴赏经典段落,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依然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我们所说的“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整合” 的理念里 , “读”是基础 , 万丈高楼从地起 , 该怎么“读”你就应怎么“读”, 而且这个基础还必须扎实才行 , 因为“写”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 只是在这个夯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 将“读”引向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说 , 这种整合也是对学生“读”的一个检验和提高。通过“写”的实践, 进一步将 学 生 在 “ 读 ” 中 悟 到 的 写 作技 巧 、思维方式、语言积累及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等迁移开来, 从感性认识上升成理性认识, 进而指导写作实践。
(二)三结合原则
即根据学生实际和本单元作文训练目标 , 结合段落的原则。学生实际这是最主要的根据 , 因为教学要“因材施教”嘛。比如发现学生语言表现力不强 ,那就应该把仿写作为课 课 必 练 的 目 标 。 如 果 学 生 写 不 细 、写不具体, 那就结合文本一种情况一种情况的练习。为什么要考虑本单元的作文训练目标呢?这是为后边写大作文打下基础。比如第一册第二单元 , 教材提供给学生读的都是写人的文章 , 所以本单元的作文就是“写一个人”, 要求“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 并通过外貌、动作、对话描写等来写出人物的特点”。为此我们可以这样设想 , 一是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环节弄清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几种方法 , 即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 , 做到读时能分辨出来。但能分辨并非能写, 就算可以写也并非能写好, 因此我们可以化难为易, 根据本单元的四篇课外中的相关内容 , 引导学生分别把这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于实践, 从实践中掌握。
二、文段结构仿写策略
文段结构的迁移是仿写的重点, 一旦文段的结构程式获得正面的迁移, 对于学生的独立作文无疑是决定性的基础。 文章结构犹如房子之结构,担负整个房子重量,兼及美观,是影响整体素质的要素。文章的结构实际担负着全文的重量,包括内容、语言、风格、修辞、意境,均在其中,是文章之形,也是文章之表,还是文章的第一要素。因此,我十分重视文段结构方面的训练,在训练中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度提示指导。 如在教学中提供下列文段,以供学生品味、仿写。
① 善待自己的人,必定在行为上约束自己,在思想上放飞自己。 ② 放纵行为,破坏秩序,必然受到生活的惩罚。 ③ 君不见杨永明置法规于不顾, 肆意妄为,骗取体彩大奖,结果把自己送上了审判台,其教训发人深思。 ④ 只有按照法律和道德准则来约束个人行为, 才能与人共享平安和谐,坦然自在地生活。 ⑤ 在思想上放飞自己,以满腔的热情开阔眼界,挖掘潜能,启迪智慧,品味美好,升华平凡,岂不快哉?
结构方面的模仿主要针对原作结构形式的直接迁移。这种迁移一般建立在阅读和感性理解的基础上。由于没有进行转换、变形、充实而略显简单。 基于形态结构的直观性,有必要把文段结构用图解法标示出来。这样进行训练的效果更好。 如对上述文段进行如下标示: ① 中心句,概括全文; ② 介句,连接中心句与例句,使语句更为紧密舒畅。 ③ 举例论证。 ④评论例句。 ⑤ 照应中心句,议论与抒情。经过上述的提示,学生对文段结构和风格的把握比较透彻,写起来也比较顺畅。
三、文段文意仿写策略
文段内容上的仿写训练, 是指导学生摄取范文之“形”与“神”而融于自己的文章之中,成为自己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程式 ② 。要求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去认真领会范文是如何提炼材料、确立意旨,其内容与形式又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引导学生把范文与自己的写作实际作比较分析,研究其间的异同,强化某个方面,以求融会贯通。如提供范文《宋濂冒雪访师》给学生仿写。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要求学生在阅读此文的基础上, 写出一个有关读书的文段;要在形似方面有提高,更要求在神似方面有明显的表现。由于有前面的各项相关的训练,学生对于这种训练没有感觉出太高的难度, 只是在选材上碰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对材料缺乏了解。 确定了材料与文章结构后,学生文思开阔,语言活跃,情景能有机地相融合。
四、语言风格仿写策略
我在教学中给出下篇文段:必定懂得如何充实自我,笑对生活。庸人用物质享受麻木自我,智者用精神追求支撑生活。在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里,在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中,在追名逐利的凡俗夫子旁,智者全然不见自己生活的清贫,全然不见自己遇到的挫折,而是以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一头扎进工作和学习中,充实着自己的每一天。 他们的人生,在追求中升华,在乐观中显彩。 这,才是善待自己、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好方式。
本段语言清新明丽,口语化,句子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长句与短句结合使用。 因此,在仿写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风格特征,以便更好地迁移这种风格。(本文系《七、八年级例解精典文段“生活化作文”仿写训练的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GH2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