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莫晓倩
九湖中心学校 442422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实践展开探讨,从创新途径、实践框架与实施策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教学改革路径。文章指出教学模式创新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领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提升实践框架促进深度学习;优化实施策略则需关注资源整合、评价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一、探索数学教学模式创新途径
创新途径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更新,教师应该从传统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重视学习过程,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其次,情境创设成为数学教学关键环节,教师通过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与现实世界联系。问题引领式教学为另一创新途径,教师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此外,学习方式多元化也是创新方向,倡导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游戏化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模式重要组成,通过趣味性数学游戏激发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难度。
信息技术融合则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微课、动画等数字资源拓展学习空间,智能软件辅助学生个性化学习,大数据分析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情。同时,跨学科整合教学打破学科壁垒,将数学与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应用能力。素养导向教学强调数学思维培养,注重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等思维品质发展。
二、构建数学教学模式实践框架
核心实践框架可概括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提升三阶段结构,该结构强调学习过程完整性与循环性。自主探究阶段注重问题情境创设,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鼓励学生提出猜想,尝试多种解决策略;在此环节教师应当适度放手,引而不牵,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合作交流阶段突出小组协作学习价值,通过表达、倾听、讨论等方式碰撞思维火花,组织成果展示欣赏多元思路,体会数学思维多样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表达能力。反思提升阶段引导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方法,提炼思想,建立知识联系,进行迁移训练,促进内化。此框架的外围支撑系统包括任务驱动-资源支持-多元评价三大要素。任务驱动体现在问题设计、情境创设、活动组织等方面为学习提供动力;资源支持包括实物材料、数字课程、操作工具等,拓展学习空间;多元评价贯穿全程,关注过程表现、思维发展与情感态度。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提升框架组织教学,取得显著成效。课前,教师设计购物情境任务单,要求学生思考买3/4千克苹果需要多少钱问题,引导预习分数乘法概念。课堂伊始,教师呈现超市购物场景,设置如何计算2/3米布料需要多少钱问题,学生首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方法。探究阶段,学生利用小棒、方格纸等操作材料,通过画图、分割等方式直观理解分数乘法含义,自主发现分数乘法可转化为求一个数量若干分之几规律。随后进入合作交流环节,小组内分享解题策略,讨论分数乘法计算方法,通过展示交流各种思路,共同归纳分数乘法计算法则。反思提升阶段,师生共同总结分数乘法概念与计算方法,建立与整数乘法联系,体会乘法意义统一性。课堂结束前,教师设计校园植树应用情境,引导学生迁移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分数乘法应用实例,制作思维导图,巩固拓展所学知识。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数学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作为基础的保障,要求教师整合教材、辅助读物、网络资源等多种素材,构建层次丰富资源库;突破传统的资源局限,挖掘地方文化、建筑、民俗等元素融入数学教学,增强课程亲和力。课堂组织管理精细化是关键环节,包括时间安排优化、活动设计精准化、小组结构科学配置等,保障教学流程顺畅高效。学习空间重构策略则强调打破传统固定座位排列局限,创设开放灵活学习环境,促进互动交流;同时推进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支持个性化学习,实现课内外学习无缝衔接。教师专业成长支持系统包括校本研修机制建立、集体备课常态化、同课异构实践、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科教研组织引领作用突出表现在教学难点研讨、创新经验分享与团队协作共进方面。家校协同机制确立后可通过家长参与实践活动、提供家庭学习指导等方式形成育人合力。课程资源开发强调系统性,按照学段特点与认知规律,开发配套数字资源与评价工具。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的教学案例中,创新实施策略成效显著。教师首先整合多元资源,包括校园地图、社区平面图、导航软件等,构建层次丰富资源库;特别引入本地城市规划图,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学习方位与坐标概念。课堂组织采用任务闯关形式,学生组成探险小队,每队配备平板电脑、指南针、坐标纸等工具,完成定位寻宝任务。学习空间突破教室局限,扩展至校园、操场等实际场所,学生通过实地定位、路线规划、坐标标注等活动体验坐标应用。数字技术融合方面,教师借助增强现实应用程序,让学生在虚实结合环境中理解空间位置关系;课后通过专题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练习与拓展任务。教师专业的发展体现在教研组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中,需要多位教师共同研讨位置与方向教学的重难点,制定多样化教学方案。家校协同表现为设计社区定向家庭作业,学生与家长合作绘制社区地图,标注坐标位置,规划最优路线。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教研组编制位置与方向主题学习包,含微课视频、情境问题集、实践活动卡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结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更新、框架构建与策略优化多维度推进。通过探索数学教学模式创新途径,充分利用情境教学、问题引领等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提升实践框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优化实施策略,整合教学资源,改革评价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才能实现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应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次旦群培. 新课标理念下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思路[C]//教育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3:1-4.
[2] 措尼伦珠. 基于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实践对策[C]//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5.
[3] 王隆英. 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真实情境教学的创新实践[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3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