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探究

作者

赵颖

安徽省淮南第四中学

摘要:在21世纪,批判性思维已然成为人才核心素养的关键构成。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既顺应了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核心路径。本文紧密结合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培育的必要性,并提出多视角文本分析、批判性阅读训练等一系列教学策略,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切实可行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策略;文本分析;评价机制

一、批判性思维培育的必要性

教育改革正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综合素质培育转型。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打破应试教育的局限,促使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进而展开创新思考。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学内容局限

教学过程过度依赖教材,受应试导向影响显著,忽视了多元文本的拓展与深度解读。教师往往局限于教材内容,极少引入教材之外的素材,致使学生阅读视野狭窄,难以接触到多元的思想观点,这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多元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评价方式单一

以标准化答案为主的评价机制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化表达和批判性思考的积极性。在传统语文考试中,答案往往是唯一且标准化的,学生为了获取高分只能死记硬背,不敢提出独特见解和疑问,这极大地束缚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阅读理解中,学生对文章主旨即便有不同但合理的观点,也常常不被认可。

(三)学生主体性缺失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质疑和反思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机械地听讲、记录,很少参与讨论互动,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依赖习惯,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教师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讲解,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探究字词含义和文章结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育策略

(一)多视角文本分析与批判性阅读

1. 多维度解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历史背景、作者意图等多个维度对文本进行剖析。在讲解《故都的秋》时,可以提问“作者为何选择特定的意象?这些意象又是如何传递情感的?”以此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在剖析《祝福》时,引导学生从封建礼教、社会阶层、女性地位等多元视角切入,去洞察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思维。有的学生敏锐地捕捉到封建礼教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女性死死束缚,祥林嫂便是这张网下的牺牲品;还有学生从社会阶层差异所导致的经济困境展开分析,指出底层人民在贫困中挣扎,经济的窘迫让祥林嫂失去了改变命运的可能,多种分析视角相互碰撞,促使学生对作品理解层层深入 。

2. 批判性阅读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识别文本中的逻辑漏洞、隐含偏见或立场矛盾。在议论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分析论据的充分性,鼓励他们提出反例或补充观点。选取具有争议性的议论文,引导学生找出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并对其逻辑和论据进行分析。在阅读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议论文时,有学生指出作者在论述人工智能导致失业时,仅仅列举了简单重复性岗位,却未考虑到新职业岗位的产生,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

运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在小说教学中,可以提问“如果改变某一情节,结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探究性问题。在学完《拿来主义》后,让学生结合文化引进输出现象,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吸收优秀外来文化、保留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或者警惕外来文化侵蚀、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等观点,有效地锻炼了批判性思维。

(三)融合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工具构建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展示不同学者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帮助学生理解多元视角,进而形成独立见解。推荐文学网站、在线学习平台和学术数据库,让学生能够自主查阅资料。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丰富的学习内容。在讲解古诗词时,播放音乐、动画视频,并展示学者的解读文章,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古曲配乐朗诵视频,悠扬的旋律与饱含深情的朗诵相得益彰,为学生营造出沉浸式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仿佛穿越千年,与苏轼一同望月怀远。与此同时,展示不同学者对词中情感内涵鞭辟入里的解读,有从仕途坎坷的感慨剖析,有对兄弟情深的细腻阐述,也有关于人生哲理的深度挖掘。学生们在多元观点的启发下,结合自身成长历程中的离合悲欢、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对这首词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理解,使经典诗词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

(四)改革评价机制,鼓励个性化表达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课堂讨论、创新性写作、批判性分析报告等纳入考核范围。在写作教学评价标准中,注重观点的独创性和论证的严密性,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反思,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对于提出创新观点、论证合理的作文给予高分。有学生在写“挫折”的作文时,提出挫折促使社会进步,例如工业革命初期工人的困境推动了劳动保障制度的建立,其独特观点获得了老师的高度评价,这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考的动力。

(五)强化写作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在议论文、文学评论写作中,要求学生对社会现象或文本观点进行质疑,并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立场。围绕“网络文学的价值”展开辩论式写作,引导学生从文学、社会、商业价值等角度分析问题,培养辩证思维。在文学评论写作中,鼓励学生重新解读经典作品,挖掘被忽视的元素或提出不同观点。有学生在评论《红楼梦》时,提出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体现在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并通过分析贾宝玉的言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现了批判性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

三、实施路径与教师角色转变

1. 教师成为引导者: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思维启发者,通过追问、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课堂上要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追问,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组织小组讨论,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先提问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再追问从哪些细节还能看出其他性格方面,学生从称呼、对环境的反应等细节分析出其谨慎、敏感、自尊的性格,从而拓展了思维。

2. 构建互动课堂: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观点、相互质疑交流。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角色扮演则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和情节,接收他人的意见并进行反思改进。在学习《雷雨》时组织角色扮演,学生在表演后讨论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深刻感受人物的情感纠葛和社会矛盾,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

3. 持续专业发展: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维素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持续学习和研究,关注教育动态和成果,提升批判性思维水平。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等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参加批判性思维教学研讨会、线上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学能力。

四、结论

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元化教学策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教师要重视文本的深度解析、设计开放性问题、创新评价机制,为学生搭建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和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未来的教学还需持续探索和完善批判性思维培育的方法与策略,并将其融入跨学科教学,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荣. 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J]. 课外语文, 2020(34):115 - 116.

[2] 刘春杰, 武宏志. 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M].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

[3] 黄源生. 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5] 王荣生.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6] 董毓. 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3(11):64 -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