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文化自信与培养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研究

作者

刘春玲

天津外国语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天津市, 300204

[基金项目]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成果:“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下话语权提升研究——以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和树立文化自信为视角” (项目批准号:2020SK084)

[作者简介]:,姓名:刘春玲,出生年月:1980年2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天津市静海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 讲师,毕业院校:天津外国语学院(后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毕业专业: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英汉翻译研究,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话语权的基础。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能够更加自信地在国际舞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以此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这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充分体现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传播体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国际视野,复合型人才

一、研究背景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形象建立的内在支撑和保障。国家形象建立与文化自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还需要通过文化自信来提升软实力,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在国际社会中赢取更多的认同。

二、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

强大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下面笔者将以2025年央视春晚为切入点,阐述基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2025年蛇年春节联欢晚会被称为首个“非遗春节”(“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ring Festival”)。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经过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形式包括剪纸、舞狮、传统美食制作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见证了中华文明世代传承,也奠定了连结各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整台晚会贯穿了多重非遗元素,节目融合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元素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铭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延绵传承的优秀文化。春晚舞台多名女演员佩戴的非遗手链也火爆出圈,它们凭借精致的外观,吉祥的寓意以及代代相传的技艺,获得了网友们的大赞,可见传统文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坚实根基。

2025央视春晚中的文化元素不仅仅体现在节目编排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也体现在人工智能与民间表演形式相得益彰的效果方面,创意融合舞蹈《秧BO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秧BOT》是一部将中国传统秧歌舞与现代机器人舞蹈相结合的创意融合舞蹈作品。通过秧歌舞的欢快节奏与机器人舞蹈的机械感,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人类与科技的碰撞与融合;传统秧歌舞与现代电子音乐的混搭风格;民间舞蹈与机械舞的碰撞等。这个节目让观众看到了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依然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并与现代科技和谐共存,既是对未来的展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三、文化自信的体现:

1.文化自信体现在政治文献的大量外译和传播

我们凭借自己强大的翻译团队,凭借对国家政策的准确解读、对中国式发展模式的信心等在第一时间将我国政治文献的多语种版本向海外市场推广,助力世界认识了解真实的、开放的、发展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信心理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著作的海外成功译介和受到的热烈反响便是有力说明。

2.文化自信体现在语言自信

文化自信体现在语言翻译中的变化:“饺子”的译法由 “dumpling”过渡到汉语拼音“jiaozi”;七夕节也由意译的“Double Seventh Festival”或“Chinese Valentine’s Day”转向“Qixi Festival”的译文。这些语言上的变化,都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不断走出去,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所接受。音译(transliteration),即汉语拼音转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代表词汇越来越多,也逐步实现了语言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过渡。除了一些音译传统词汇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中式英语的add oil “加油”也被成功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体现出了文化自信对语言翻译的作用力。

3.文化自信来自于媒体节目的精良制作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见字如面》等一大批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现象级综艺节目一经推出便好评不断,热度不断攀升。这些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思想价值导向、价值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开发,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点也说明了文化自信除了来自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底气,也来自于顺应时代要求的我国核心价值观。

最近票房不断刷新纪录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俨然已经成为一部现象级影视作品。良好的口碑、人物形象的设计、导演的创作历程等都成为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国内众多电影制作公司联合制作,源于传统故事《哪吒闹海》的剧情演绎,饱含中国传统亲情、友情、舍生取义的情感线索等都向世界展示出强大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4.文化自信来自于连接中外的重大事件

在连接中外的重大事件中,我们利用沟通世界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向世界展现出我国悠久文化的深厚底蕴。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中的中国元素,标志性的雪花图案,出场人员的服饰道具等都是匠心之作,时刻向全世界人民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此外,许多国家掀起了“中文热”,很多留学生也参与到“汉语桥”项目中,他们有的唱着京剧,有的身着汉服,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溢于言表。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汉语桥”搭起了一座联通中外的桥梁,有力推介我们的优秀文化。

四、文化自信与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

习主席在许多重要场合都提到文化自信,因此增强文化自信在培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当代大学生中厚植优秀文化根基,坚定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1.应对新媒体发展挑战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自己要守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道线,并且积极应对媒体飞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挑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了众多威胁和挑战:一来消解了话语主体的权威,二来降低了话语内容的吸引力,三来削弱了话语方式的调控力,四来降低了话语环境的感染力[1]。针对这些新局面的挑战,玄铮提出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重构,路径为:打造融媒体网络矩阵,建构高素质新媒体宣传工作梯队,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价值观念隐形化的表达方式[2]。 因此,网络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新媒体,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网络宣传教育体系,加强对校园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监管,引领和创新。

2.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3]。因此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其中增强跨文化意识以及提高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又是重中之重。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对外传播人才储备不足,传播能力有待提高,国际化视野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以及具备较强国际传播能力的人才,尤其是外语专业人才成为国家和时代的需求。就个人而言,扎实的外语基础,热忱的家国情怀,宽阔的全球视野,敏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都是应用型外语人才应具备的必备条件。

国际传播能力是“政府或代表国家意志的大众媒体或自媒体运用话语作为主要手段向世界宣介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科技知识等能力”[4]。为了实现培养具有传播能力的外语专业学生的目标,要充分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其中“传统”是指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是指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比如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技术与外宣翻译的有机结合,通过设立人工智能赋能外宣翻译研究工作坊,能有效提高外语专业师生的数字素养,以应对人工智能对传统翻译模式的挑战,并积极推动AI与外语教学的融合与创新。这些结合“现代”的创新举措能为高校外语教育落实数字化转型战略贡献一份力量,也为促进人工智能与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融合起到重要作用。

3.外语教育改革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指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外语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

外语学习不局限于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等。但是现在有些外语专业的学生存在着精通外国语言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却掌握的比较肤浅的现象。这就需要外语专业学生具有中外双语相互提高和促进的“双向奔赴”的意识。在课程设置上,高校要推进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让更多学习外语的学生通过诸如《中国文化经典与翻译》《中国传统名著导读》《中国文学简史》等课程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此外还应以“专业➕”为核心理念,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打破学科间壁垒,推进学科间融合,开设增进学生理解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比如《全球媒体与新闻传播》、《中国文化与国际传播》,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等理论课程并利用模拟场景,进行撰写新闻稿,翻译实践等操作。

在人才培养上,要高度重视政治性的培养,这就需要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创新,课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课程,是在各学科中融入思政元素,但这绝不是硬性地在教学中“塞入”思政元素,而是“润物细无声”般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积极探索融入课程思政的高校外语教材建设就是很好的举措,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推出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就能更好地帮助外语人才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进而为我国加强文化自信、提升国际传播力做出贡献。

五、结语

习近平主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6]。树立文化自信和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相辅相成。这两者既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规律和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

参考文献

[1]徐春妹.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路径研究 [J].长春大学学报,2017(1).

[2]玄铮. 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23).

[3]习近平.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 .人民日报,2021(06-02):(1).

[4]文秋芳. 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 兼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策略 [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3).

[5]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19 (2).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