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七年级散文读写结合教学初探

作者

张海誉 郭壮

山东省泰安第六中学,泰安271000

摘要:初中起始年级学生的散文写作暴露的问题比较明显,本质在于学生不清楚好的散文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师从未系统地对教材所收录的经典散文进行统观。教材上的经典作品是最好的范本,阅读的同时指导模仿写作,是提高散文写作水平的极佳路径。课题组坚持遵循“读经典,饮琼浆,灌醍醐”这一理念,用一年时间对七年级散文读写结合教学进行了实践。通过在教材选文中探寻文学价值,在教材典范中照见散文写法,实现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日常写作。

关键词:散文;范本;读写结合

好的散文是什么样子?部编语文教材在七年级的两册书中,收录了十余篇经典散文,在这些范本中,我们能探寻文学价值,照见散文写法,进而升华日常写作。

一、在教材选文中探寻文学价值

探寻审美感知。《初中语文起始年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开展一年来,课题组深感在一线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是不足的。学生读不到文字的美,感知不到意境的美,是无法体会情感美的,也就无法认同道德之美。读《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最契合中式审美的,当属安宁和平的乡下雨天:“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平淡却温暖的意境,并非靠复杂高超的写作技法,而是取决于作者浸润在传统文学中长成的独特审美和个性表达。读《济南的冬天》,同样要被中式美学打动的。“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细密与稀疏,近处和远处,山村的疏朗点缀,和古朴淡雅的配色,这分明是中国画里最讲求意境的留白技法和写意理念。老舍先生在行文过程中,始终那么坦然地面对着我们,时不时向我们发起对话:“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看吧!”“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不同的景物落在情感极为丰富的大家笔下,有了独特的风韵,更是构成了独特的意境。我们在教学中往往着重品读修辞、动静结合、多感官描写等巧妙的手法,往往忽视了看似平淡却最坦然的审美表现,多么可惜——恰是在这些语言中,蕴藏着作者最质朴的情感。

探寻人生哲理。生活中总有良药,可以治愈我们的痛苦;总有光明,可以照亮我们的未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用《紫藤萝瀑布》那流动的生命,对比昔日躲避着苦难不敢盛开的伶仃之花,感悟到时代变迁,命运终有转折,不变的应是对希望的追寻。在个性化的表达背后,是特殊的生命历程,因而在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

探寻人文情怀。在贾平凹眼中,“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是那个生于落后农村,自幼便没得到过多少关爱的、从儿时就向往着“梦”的,挣扎着长大的“我”。这株“野”的、“没出息”的、并不美丽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挣扎”,只因到底还有一朵花,就让“我”感到安慰,始终承载着作者深沉的感慨、理想的寄托。命运不是判决书,而是全力以赴的背水一战。作者真情洋溢地赞美小桃树,亦是高昂地写给自己,更是热烈地赞美这世界上每一个不屈从的生命。读懂小我,读到大我,读出永远真诚炽烈地为美好发声、为弱者哀痛的人文情怀。杨绛在《老王》中,平静地写下“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读过《干校六记》里“人人自危”的年代,看过那些落井下石的人,暴戾恣睢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才能读懂老王金子般的心,映照出的是可贵的知识分子的自省与愧悔。

探寻文化认同。张中行先生写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躬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确是人之师表。”“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正己修身,己欲立而立人。”“重视语文,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本文的教学重点虽是在记叙的语言中,品味议论的作用,但教学起来,决不能只为守住“语文味”而舍弃文化认同。古往今来,多少学者大儒为我们的思想和道德点燃了一盏盏明灯,不识君子之风,如何传承和发扬君子风范?

以上四点探寻,重在引领学生探寻经典散文的文学价值,有了价值引领,才能知晓如何立意。

二、在教材典范中照见散文写法

《春》《济南的冬天》借景抒情。《雨的四季》更是加入了想象,用诗一般的语言给读者生动的阅读体验:“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一颗小桃树》托物言志,直接抒发了不起眼的生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用儿时对阿长的厌烦,衬托阿长的热心、慈爱,一片真情纯然肺腑。《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以小见大,选取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写君子风范,且首段以乐景衬哀情,沉痛表达了骤然得知叶老去世时的哀伤。《散步》寓理于事,以小见大,使文章有了多元的主题——歌颂生命,歌颂亲情,歌颂责任。泰戈尔的《金色花》,用金色花象征孩子的纯真,反复用笔,以三叠式的结构三次写孩子与妈妈捉迷藏的情景,表现孩子的调皮纯真和对母亲的依恋。《荷叶·母亲》则由现实中的莲叶为莲花遮蔽风雨,联想到母亲对孩子的庇护,以荷叶象征母爱。以上对经典名篇的写法梳理,有利于学生明确在写作中如何寄托情感,避免言之无物,下笔空泛,除漫谈之外,全然不会用巧妙的写法,自然难以写出深刻的意蕴。

三、实现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日常写作。

基于以上探究,可以知晓好的散文应该是什么样子:用恰当的写法,丰美的语言,表达符合主流价值的立意。

读经典,当如饮琼浆,灌醍醐。诚然,一线教师未必能写出与教材典范水准相当的文章,但要能教,会教。对教材选文的立意、写法、修辞、意境、抒情方式、写作顺序等,进行细致精确的选点,设计仿写,以阅读促进写作,将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坚持实践在教学中。

本文系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初中语文起始年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LXY218)的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