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德,共育新苗
梁诗婷
南部战区海军机关第三幼儿园
摘要:本研究围绕普通幼儿园的家园共育策略展开,探讨了如何通过简易沟通工具、亲子活动、家庭参与等方式提升家长参与度,改善家园共育效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总结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改进策略,旨在为一线幼儿园教师提供可行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普通幼儿园;家园共育;家长参与;沟通策略
一、研究背景
(一)家园共育的时代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幼儿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幼儿成长的全面需求,因此,家园共育逐渐成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家园共育,家庭与幼儿园能够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式上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1]。
(二)政策支持与社会关注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并支持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近年来,教育部发布的文件中多次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家庭和幼儿园应当共同承担起幼儿的教育职责。这一政策导向为家园共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使得家园共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2]。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家庭与幼儿园协作的共育策略,旨在通过有效的策略实施,增强家长的参与感,提升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从而实现家园教育的一体化,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研究将丰富家园共育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可操作性强的家园共育策略,填补现有研究中关于一线教师实操经验的不足。
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将为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更好地与家长合作提供实际指导,帮助教师有效推动家园共育,提升教育效果。同时,也为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参与教育的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家园共育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家园共育模式的概述
1.传统共育模式的回顾
传统的家园共育模式主要包括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家访等。这些方式在过去长期应用于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对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模式的优势在于面对面交流、直接沟通,能够及时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和家庭教育的情况[3]。
2.新型共育模式的尝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幼儿园逐渐开始尝试新型共育模式,如利用微信、家长群、在线家长课堂等数字化工具。
这些新型模式的优点在于信息传递更为迅速、方便,家长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二)家园共育中面临的挑战
1.家长参与度不足的原因
家长时间限制: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难以抽出足够时间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导致家园共育中家长的参与度不足。
教育理念不一致:部分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分歧,导致家长对共育活动的积极性降低,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对幼儿园工作的不了解:一些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和内容缺乏了解,认为幼儿园的责任仅在于日常看护,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教师在家园共育中的困难
沟通不畅:尽管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尝试与家长沟通,但由于表达方式、教育观念的差异,沟通效果往往不理想。
家长期望与实际工作的差距:有些家长对幼儿园的期望过高,或对教师的要求超出了实际工作的可行范围,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资源匮乏:在一些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幼儿园在开展家园共育活动时面临资源和支持的不足,使得共育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四、家园协作共育的策略探索
(一)加强家园沟通的策略
1.利用常见工具进行沟通
微信与QQ沟通:利用微信或QQ建立家长群,及时发布通知、孩子的日常表现和照片。对于家长的疑问或反馈,教师可以在群里做出简短的回应。这种方式操作简单,家长易于接受。
面对面沟通:每周固定时间接待家长来园交流,或在每天接送孩子时与家长简单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并及时给予建议。这种直接交流的方式能够增强家长的信任感。
2.家长会
家长会可以简化为每学期一次,聚焦于孩子的整体发展情况,避免繁琐冗长。会议中可以通过展示孩子的作品、视频等方式,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情况。将家长分为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具体问题,如“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家长分享经验,教师提供专业建议。这种方式既节省时间,又能有效解决家长的普遍疑问。
(二)家园共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亲子活动
家庭作业中的亲子互动:设计一些简单的亲子互动作业,如“带孩子种一盆花”或“每天为孩子读10分钟故事”,并让家长记录孩子的反应。这类作业不需要复杂准备,但能有效增进亲子关系。
园内亲子活动:利用幼儿园的资源,组织简易的亲子活动,如手工制作、亲子游戏等。这类活动时间短、准备简单,家长和孩子都易于参与。
2.参与的实用策略
家庭日常活动的延伸: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孩子的教育,如一起做简单的家务,鼓励孩子自己整理玩具。这些日常活动不增加家长负担,但能有效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理能力。
(三)家园共育的长效机制构建
1.反馈机制
简易反馈表:定期让家长填写简易反馈表,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并将教师的建议反馈给家长。反馈表可以简单到只需勾选选项,降低家长的参与门槛。
定期的电话或面谈:对于特殊情况或需要关注的孩子,定期与家长通过电话或面谈沟通,确保家园教育一致性。
2.参与度提升策略
小奖品激励:在家园共育活动中,对于积极参与的家长,给予小奖品或表扬,如小红花、孩子的手工艺品等,鼓励更多家长参与到共育活动中来。
家长轮值日:每月设立“家长轮值日”,每次邀请一位家长来园协助教师工作,体验孩子的在园生活,并与教师沟通教育心得。这种方式既增加了家长的参与感,也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园的工作。
五、策略实施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利用微信家长群提高沟通效果
背景:某普通幼儿园发现,家长平时工作繁忙,接送孩子时的短暂交流难以全面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且传统的家园联系册反馈有限。
实施过程:幼儿园决定充分利用微信家长群,将每天孩子在园的活动照片、视频、简短的表现评价上传,并定期推送一些育儿知识和建议。同时,鼓励家长在群里分享孩子在家的表现和问题。
反思:虽然微信群的使用提升了沟通效率,但也存在信息过载的情况,需要教师合理安排信息发布的频率和内容,确保家长能够有效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
(二)反思与改进
问题反思:在案例中,虽然微信群的使用大大增强了家园沟通,但信息发布过于频繁可能导致家长的疲劳和忽视。这表明在信息沟通中,需要平衡信息量和家长的接受能力。
改进建议:教师可以制定信息发布计划,如每天发布一到两条重要信息,避免信息过载。同时,可以鼓励家长设置关键通知提醒,确保重要信息不会被遗漏。
六、结论
通过本研究,我们探讨了普通幼儿园在家园共育中的实际策略,旨在通过简便易行的措施提升家长的参与度,优化幼儿的成长环境。研究表明,利用微信等常用沟通工具、组织简易亲子活动以及鼓励家长参与日常教育活动,是有效推进家园共育的切实可行的策略。这些策略不仅增强了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还提升了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
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幼儿园教师通过实施切实可行的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家园合作的质量。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继续关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改进和完善家园共育策略,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丹.家园共育携手同行——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策略研究[J].教育,2024,(21):115-117.
[2]张静.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语言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4,(17):77-79.
[3]杜晶.微信公众号在家园共育中的影响研究[J].考试周刊,2024,(3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