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
任露杰
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实验学校 237000
摘要:本文聚焦素养导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探究,从现状审视出发,揭示当前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不足、题型单一、评价机制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优化单元作业设计思路,创新作业内容形式,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同时构建多元实施路径,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形成家校社协同机制,旨在促进学生道德法治素养全面提升,实现知行合一育人目标。
关键词:素养导向;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困境与反思
纵观实践现场,普遍存在作业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脱节问题,多数教师仍沿袭传统知识考查模式,侧重概念记忆与理论复述,忽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培育。同时作业形式呈现单一化倾向,习题化、纸笔化现象突出,缺乏情境创设与实践探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师评价维度过于狭窄,多以答案正误为唯一标准,忽略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成长状况。从实施环节看教师指导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指导与及时反馈,学生参与度不高主体地位未充分彰显。更为突出问题表现为作业实施缺乏整体规划,随意性较强与课堂教学割裂,难以形成系统化育人效果。其根源主要受传统应试思维影响,教师对素养导向理念理解不深专业能力不足;受客观条件制约,班额较大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难以兼顾个性化指导;缺乏科学评价机制,难以有效引导作业设计方向。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创新
明确素养导向作业设计思路,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作为设计逻辑起点,构建基于素养培育目标、内容、形式、评价一体化作业体系。创新作业内容与形式超越传统知识再现模式,设计情境性、探究性、开放性作业,如模拟法庭、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作业层次性与梯度性,依据学生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设计基础型、提升型、拓展型三级作业,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需要。注重作业实践性与生活关联,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话题,设计微观察、微体验、微行动等实践作业,促进知行合一。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数字资源等设计线上线下混合作业,拓展学习时空增强作业趣味性与交互性。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结合,关注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度、创新程度、应用能力等多维指标。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单元作业资源库,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作业设计提供丰富支撑。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素养导向作业设计能力;建立校本研修机制组织教师定期交流研讨,共同优化作业设计;构建区域联动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共享,形成集体智慧。
以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为例,设计多层次、多样化单元作业。基础层面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学校、家庭、社区各类规则,分析其制定目标与实施效果,培养规则意识;提升层面,组织学生调查身边不遵守规则现象及其危害,设计规则小卫士实践活动,如校园文明监督、交通安全宣传等,增强规则践行意愿;拓展层面引导学生参与模拟立法活动,围绕校园热点问题制定规则方案,体验民主协商过程。同时设计情境探究作业,如无规则世界思想实验,让学生想象并描述若无任何规则社会将如何运行,从反面认识规则价值;设计案例分析作业收集整理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情境下规则适用原则与方法;开展规则优化师项目,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不合理规则,提出改进建议并尝试推动实施。评价环节采用多元方式,通过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规则认知发展轨迹,通过自评互评促进深度反思,通过作品展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实施的方法与评价
采用循序渐进实施方法,遵循单元整体逻辑,设置引入性、过程性、总结性三类作业,形成螺旋上升作业链。引入性作业注重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与问题意识;过程性作业聚焦关键能力培养,引导深度思考与实践体验;总结性作业强调知识整合与能力迁移,检验单元学习成效。推行分层指导实施策略,依据学生认知基础与学习特点实施精准指导。对基础薄弱学生提供具体引导与范例;对中等水平学生给予方法指导与关键提示;对优秀学生鼓励自主探究与创新突破。建立即时反馈机制,通过课堂讨论、个别辅导、在线平台等多种渠道,及时回应学生疑惑纠正错误认识,强化正确理解营造协作学习氛围,设计小组协作作业,鼓励学生互助互学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公共参与意识。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机制,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多维表现。具体评价方式包括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项目评价等,全面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创新评价主体,引入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多元评价视角,形成立体评价格局。搭建家校社协同平台,邀请家长参与作业设计与实施,引入社区资源支持实践活动开展形成育人合力。
以九年级上册《创新驱动发展》一课为例,构建完整作业实施路径。开始设计引入性作业创新故事会,让学生搜集整理身边创新案例或访谈创新人物,形成思维导图或图文报告激发创新意识与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设计层级性作业:基础层面学生完成创新大脑图,梳理创新思维方法与途径;提升层面开展创新障碍诊断师活动,分析阻碍创新因素与解决方案;拓展层面组织校园创新挑战赛,让学生针对校园生活痛点提出创意解决方案。课程结束安排总结性项目微创新工作坊,学生组成创新小组,运用学习内容解决现实问题,如设计环保材料、改进生活用品、优化社区服务等。评价环节采用多元方式:建立创新能力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历程;设计自评互评表,从创新性、可行性、社会价值等维度评价作品;邀请家长、社区代表参与终结性评价提供多元反馈。
结论:素养导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需遵循学科特点与素养培育逻辑,从现状困境出发,通过优化设计理念创新内容形式,构建科学实施路径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实现单元作业质量全面提升。有效作业设计与实施能显著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增强课程育人实效。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理论探究拓展实践探索,构建更加系统完善作业体系,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嘉仪,庄晓.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以四年级下册“同伴与交往”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4,(34):91-93.
[2]张柳玉.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J].人生与伴侣,2024,(23):66-68.
[3]蔡晶君.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践——以“我们共同的世界”单元为例[J].现代教学,2023,(24):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