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本科“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研究
彭慕锋
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411100
引言:
职业本科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亟需创新的育人模式来适应快速发展的职业市场。“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将岗位需求、课程内容、技能竞赛和职业证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模式不仅强调知识传授,还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资格的提升,力求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这种模式的推广,职业本科教育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提升职业本科教育质量的时代需求
(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
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尤其是在教育领域,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创新与改革。职业本科教育面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挑战,传统模式侧重基础知识,缺乏与行业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对接,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改革关键在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二)当前职业本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职业本科教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问题。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许多院校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未能及时更新,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尤其是实践环节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实战经验,难以适应职场。教师队伍素质问题也制约了教育质量,许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最突出的问题是校企合作不足,未能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导致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需要构建更加灵活的教育体系,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育人模式。
(三)如何通过教育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职业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对接,适应社会快速变化。教学方法需多样化,除了传统课堂外,应加入项目化、案例式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应加强,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联合企业开展科研项目,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科创新。通过这些创新措施,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核心内涵与意义
(一)“岗课赛证”模式的理论基础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职业教育模式,旨在将岗位需求、课程内容、技能竞赛和职业证书有机结合,紧密对接理论与实践。“岗”代表岗位需求,课程体系需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设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课”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需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既注重技能培养,又强化基础理论教学。第三,“赛”指技能竞赛,通过参与各类竞赛,学生能够提升实践能力并检验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最后,“证”指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职业能力的证明,帮助其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该模式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重视技能应用,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融合模式的实践价值与应用效果
“岗课赛证”融合模式的实践价值在于其能够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通过该模式,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锻炼自己的职业技能和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质。技能竞赛不仅是一个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也是学生能力的检验机制,通过竞赛,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职业证书作为行业认可的资质认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该模式的应用效果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企业用人需求得到了精准对接,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三)如何加强各环节的有效对接与协调
要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各环节之间的对接与协调。学校需要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确保课程内容和岗位需求高度契合。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相一致。技能竞赛环节应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竞赛内容要围绕行业的实际需求设置,竞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技术标准和工作要求,以便学生通过竞赛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职业证书的获取环节应与学校的培养计划紧密相连,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和技能需求,为学生提供相关证书考试培训,确保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通过这些环节的有效对接与协调,能够确保“岗课赛证”模式的顺利实施,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岗位需求与课程内容的精准对接
岗位需求和课程内容的精准对接是“岗课赛证”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学校要深入了解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定期开展与企业的沟通和调研,了解行业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职业技能需求。课程设置要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及时反映行业变化和企业需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设行业定制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授课,或直接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养项目,以实现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课程内容的设计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顺利对接行业岗位,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
(二)技能竞赛在教育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技能竞赛作为“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通过竞赛,学生能够在面对真实工作情境时,发挥出其所学知识与技能,检验其实际操作能力。竞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课程教学中,学校可以通过将竞赛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学生通过参与竞赛,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的职业素养,也能增强自信心,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竞赛成绩和荣誉也能成为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重要资本,有助于其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三)职业证书对提升学生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职业证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岗课赛证”融合模式下,职业证书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获得职业证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认可,也是其具备某一领域工作能力的证明。证书的获得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为学生进入行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学校教学中,职业证书的获得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通过学习课程,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最终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证书,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匹配。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将证书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具有相关证书的毕业生往往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职业证书不仅是学生能力的体现,也是进入职场的重要凭证。
四、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关键挑战与解决方案
(一)教师队伍与企业合作的深入融合
要有效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首先必须解决教师队伍与企业合作的深度融合问题。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主要来自教育领域,缺乏与行业的紧密联系,无法准确了解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职业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者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提升教师的行业视野和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提升其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的变化和需求,将最新的行业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校企合作中资源共享与利益共赢机制
校企合作是“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是关键。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举办实训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地和设备支持,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培养优秀人才的机会。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到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还能通过与学校的合作提升品牌形象,获取优质的技术研发支持。学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增强学科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为了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必须建立起稳定的合作机制和长效机制,确保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各得其所,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目标。
(三)如何建立和完善评估与反馈机制
为了确保“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与反馈机制。评估与反馈不仅能帮助学校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还能为教育改革提供数据支持。评估机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对学生技能的考核、竞赛成绩的评估、企业反馈等。在评估过程中,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机制应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优化密切结合,通过企业反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等多元化的反馈渠道,形成完整的反馈体系。通过评估与反馈,学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岗课赛证”模式的有效实施。
五、推进“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进一步优化教育体系与课程设置
要推进“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进一步优化教育体系与课程设置。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与行业需求、岗位要求高度契合,避免脱节现象。学校应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引入最新的技术和理念。课程设置不仅要关注技能的培养,还应加强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能够确保学生在毕业后具备与时俱进的技能和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二)加强数字化教育与智能化技能培养
数字化教育和智能化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日益重要。学校应加快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效率与质量。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方式,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进行学习和实践,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智能化技能培养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方向。借助智能化教学设备和模拟系统,学生能够在更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操作演练,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加强数字化教育和智能化技能的培养,既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使学生在未来职场中更具竞争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三)探索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能培养,而是向全面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转变。学校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提升,更要强化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跨学科和跨领域的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其综合素质。这种全方位的发展方式有助于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还应推动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以应对日益全球化的职场挑战。
结语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通过将岗位需求、课程设置、技能竞赛和职业证书相结合,成功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职业教育路径。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了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未来,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职业本科教育将更加贴近行业需求,进一步推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的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弛 . 新质人才技能供给的职业教育价值生成与实现路径 [J/OL]. 江苏高职教育 ,1-13[2025-07-07].
[2] 王力 , 杨亚飞 .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03):11-15.
[3] 许朝雪 , 李金珠 . 历史思维视角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03):16-20.
[4] 翁钢民 , 田菲菲 . 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交互逻辑与实现路径 [J]. 燕山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26(04):80-89.
[5] 安振武 . 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困境及系统性改革路径 [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24(04):31-34.
课题来源:2025 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四五”规划 课题,( 课题编号:XJKX25B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