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数学教学改革路径
苏园
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职教园区麒麟路15号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本文聚焦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关系,从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教学方法策略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完善三个维度展开探讨。研究表明,通过重构数学课程结构,融入前沿科技应用案例,采用项目导向式学习方式,引入多元互动教学手段,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评价体系等举措,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与科研创新水平,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校数学;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一、构建创新导向数学教学内容体系
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调整数学课程结构,形成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合理搭配格局。对理工科学生强化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训练,对经管类学生增强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模块,对人文社科学生补充逻辑推理与定量研究方法内容。其次,教学内容应突破传统教材局限,融入数学思想发展史与数学家创新历程,让学生了解伟大数学发现背后思维脉络与探索过程。通过数学史引入,激发学生对数学本质思考,培养其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教学案例选取应贴近现实应用场景,将前沿科技领域中数学应用实例引入课堂,如人工智能算法原理、大数据分析方法、金融市场量化模型等。通过真实问题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培养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此外,教学内容组织应注重知识点间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知识网络,避免碎片化学习。采用螺旋上升方式安排教学内容,使基本概念在不断复现中得到深化理解。高校可开设数学建模、数学实验、计算机辅助数学等创新型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数学创新实践平台。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学习运用数学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培养计算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
二、优化创新驱动数学教学方法策略
有效学习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思考与实践应用过程,传统数学教学侧重知识系统讲解与演示,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学方法革新应从教学理念转变入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范式,教师角色从知识权威转向学习促进者,课堂组织从内容导向转向能力导向。启发式教学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过程,体验数学思想孕育与发展;案例教学将抽象数学概念置于现实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理论与应用联系;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结论,培养科学思维习惯;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团队解决复杂问题,促进思维碰撞与互补;翻转课堂颠覆传统时空安排,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时间用于深度讨论与问题解决。
教学方法创新必须紧密结合专业需求与时代特征,项目导向学习将数学应用于真实专业情境,让学生通过完整项目体验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过程。混合式教学整合线上线下优势,打破时空限制,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需求;研讨式教学围绕前沿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模块化教学按知识单元组织内容,方便学生建立清晰知识结构同时增强学习灵活性;微课教学将知识点浓缩为易于理解短小单元,便于学生反复学习与掌握。教学互动机制构建对激发学习动力与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可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组织学术沙龙、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实践项目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思想交流与能力展示平台。教学过程应强调认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增强学习迁移能力。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科研活动,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全过程,培养科学研究素养与创新精神。教学资源建设应注重开放性与共享性,构建包含课程视频、练习题库、案例集等丰富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完善创新赋能数学教学评价机制
创新赋能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应遵循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终结性评价主导局面,建立多元立体评价框架。科学评价应具备导向性、发展性、激励性特征,传统数学评价局限于知识掌握测量,侧重标准答案与解题技巧考核难以捕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发展轨迹。评价改革需要转变评价理念,从甄别选拔功能转向发展促进功能,从单一结果评价转向全程发展评价,从统一标准评价转向个性化多元评价。多元评价主体机制引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校外专家评价等多方参与,形成全方位观察与评估;多维评价内容体系构建涵盖知识理解、思维发展、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各方面,通过开放性问题考查发散思维,通过实践项目评估综合能力,通过学习档案记录成长历程。多样评价方式采用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衔接,必修内容评价与选修内容评价相协调,建立全面立体评价网络。过程性评价机制设计通过课堂表现观察、学习行为分析、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等持续监测学习轨迹,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使评价真正融入教学全过程。个性化评价标准建立尊重学生差异,根据起点水平制定相对标准,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激发内在学习动力与创新潜能。
评价体系改革需要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与技术支持,成立专门的评价研究团队,定期研讨评价理念与方法创新;开发评价技术工具,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评价数据采集、存储与分析。建立评价资源库收集典型案例与评价标准,完善评价管理制度,规范评价流程与结果应用。课程目标分解是科学评价基础,将抽象培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可评价具体指标,建立目标与评价任务对应关系。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策略与自我调控能力培养,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提升,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能力。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建立至关重要,教师应提供及时、具体、建设性反馈意见,指明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反思与调整;评价结果分析应用于教学改进,根据学生表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形成评价促进教学良性循环。创造性成果评价需要特别关注,对于学生提出非常规解法、创新思路或独特见解给予肯定与鼓励,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冒险创新氛围。
结论:高校数学教学改革应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通过教学内容体系重构、教学方法策略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完善等协同推进。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应用结合,融入前沿科技案例,教学方法应强调学生主体参与,采用项目导向学习模式;教学评价应建立多元综合机制关注过程与结果。这种全方位改革路径,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潜能,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晓娟.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数学教学改革路径[J]. 教育教学论坛,2023(5):70-73.
[2] 李英强,王帅坤. 基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数学教学路径[J]. 科技风,2024(27):37-39.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427013.
[3] 李有连.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2,39(4):146-148. DOI:10.3969/j.issn.1672-2086.2022.0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