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
田明鹭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50000
引言
建筑施工项目因工期长、环节多、标准多样而质量管理难度较大。传统“验后修”模式易导致反馈迟滞、整改不到位、责任不明。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强调在设计评审、材料采购、施工实施和竣工验收各环节实施源头预防与动态控制,旨在通过体系化策略提高施工质量、优化管理流程并降低成本。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根本保障,必须以标准化为基础,涵盖从设计评审、材料采购到施工验收的各个环节。首先,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技术规范,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覆盖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手册和操作规程,并将其分解落实施工、监理、业主等各方职责,形成可操作、可追溯的管理制度。其次,通过组织全员质量培训,增强项目团队对体系要求的理解与执行力,同时聘请具备丰富经验的质量工程师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确保体系运行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体系运行中,要建立质量记录台账,对检查结果、整改情况和验收报告进行归档管理,实现对每一项施工活动的闭环控制。最后,应定期开展内审和外审,通过持续改进机制,对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优化,保障体系能够适应工程规模、工艺变化和管理升级的需求。这种以法规与规范为依托、制度与流程为支撑、培训与审核为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为项目提供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基础。
二、全过程质量控制策略
全过程质量控制策略强调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采取前置性、动态性、综合性的管理措施,以实现从源头到成品的质量监控。设计阶段,应组织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发现并预防设计缺陷;采购阶段,要严格按照材料进场检验流程,对供应商资质、产品性能及出厂检验报告进行复核,并实施试验性使用;施工阶段,应对关键工序(如基础工程、主体结构、防水系统、装饰装修)实行重点监控,采用施工日志、隐蔽工程验收单等工具,及时记录过程数据;安装及调试阶段,要进行专项功能测试和协调试运行,确保设备系统满足使用要求;装饰及收尾阶段,要加强观感质量和环保验收,防止后期返修。与此同时,通过设立质量管理员和巡检小组,利用移动终端和二维码管理技术,实现实时拍照、签字确认及线上审批,从而对质量问题做到“一处发现、一处处理、一处记录”。全过程质量控制策略不仅提高了问题的发现率和处理效率,还通过数据积累为后续项目提供了经验数据,实现了质量控制的动态闭环。
三、质量责任体系与考核激励机制
实施质量责任体系是确保各项质量管理措施落地的关键。首先,需要在合同和项目管理文件中明晰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班组长及质检人员等各方的质量责任,落实“一票否决”权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质量管理规定、导致安全事故或重大质量返工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其次,建立以项目质量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将质量评分与人员薪酬、职称晋升及公司奖金挂钩,形成“质量优先、绩效导向”的激励环境。此外,可以采用日常巡检积分制和月度质量通报制度,公开项目质量信息,强化团队的质量意识和荣誉感。针对连续多次获得优良评定的班组或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反之,对质量不达标的,则安排再培训或调整岗位。通过科学的责任划分与考核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发项目人员的质量责任感和主动性,促使管理措施深入基层并持续优化。
四、信息化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为质量管理提供了智能化、精细化的支撑。首先,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能够实现设计和施工的可视化,提前发现碰撞与设计缺陷,并优化施工方案。其次,施工企业可以搭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将设计图纸、材料检验记录、施工进度和检测报告等内容集成到同一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管理。通过移动端 App 或微信小程序,现场质检人员可随时上传照片、填写检验表单,并通过系统自动提醒整改,从而提高了质量问题的反馈与处理效率。此外,借助物联网技术,对关键施工设备(如混凝土搅拌机、塔吊、脚手架等)进行状态监测,实时采集温度、振动、受力等参数,为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未来,可进一步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对历史质量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和预测预警,实现“问题未发生先检测、隐患未形成先预警”的管理模式。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还为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了强大动力。
五、持续改进与绩效评估
质量管理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需要定期评估项目绩效并针对性改进。首先,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后,组织总结评估会,邀请设计、监理、施工及业主代表共同回顾质量管理全过程,梳理质量亮点与不足,并形成书面报告。其次,结合质量数据和绩效考核结果,归纳常见问题的成因,制定“问题清单—改进措施—责任人—完成时限”闭环管理表,并将改进成果纳入下一项目的管理标准。此外,可通过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估机构,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质量“体检”,并根据评估意见对管理流程和技术工艺进行优化。对卓有成效的经验做法,应及时在企业内部进行推广,并对管理制度和流程文档进行更新,形成标准化、模块化的质量管理模板。通过持续改进与绩效评估机制,能够将项目质量管理向更高层次推进,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结论
本文围绕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从体系构建、全过程控制、责任考核、信息化应用及持续改进五个方面系统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策略。实践表明,通过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各阶段控制、落实责任激励、运用信息化技术以及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可有效提升施工质量水平,降低返工率和安全风险。未来,随着建筑业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趋势的加快,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将进一步向智能化预测、绿色建造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方向演进。施工企业应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模式,不断优化管理策略,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晓婷 .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协同管理策略探讨 [J]. 中国集体经济 ,2024,(36):149-152.DOI:10.20187/j.cnki.cn/11-3946/f.2024.36.046.
[2] 宫 达 .BIM 技 术 在 公 共 建 筑 施 工 管 理 中 的 应 用 [J]. 四 川 建材 ,2024,50(12):213-214+224.
[3] 任久玲 , 贾旭东 , 孙从林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成本和进度管理控制策略研究 [C]//《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社有限公司 .2024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智慧建筑与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五). 江苏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门头沟分公司 ); 北京京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24:131-132.DOI:10.26914/c.cnkihy.2024.06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