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高职药物分析专业学生技能水平的策略
谈丽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摘要: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强化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实训项目设计及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发展。文章从课程体系重构、实验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等角度探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路径,并提出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完善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方法等优化策略,旨在培养更多符合医药行业需求高素质技术人才,为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关键词:药物分析;技能培养;实践体系
一、剖析中高职药物分析专业学生技能水平现状困境
中高职药物分析专业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一课程设置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现象普遍,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储备虽丰富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其二实验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无法满足现代药物分析技术发展需要,学生难以接触先进仪器设备,限制了专业技能提升空间。其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匮乏,许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难以将行业前沿技术融入教学过程。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实习内容往往与专业学习关联性不强,难以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评价体系方面,考核方式单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考核而忽视技能评估,难以全面客观反映学生专业能力水平。同时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足,缺乏明确职业规划,实验操作积极性不高影响技能掌握效果。加之药物分析行业技术更新迭代加速,新型分析方法不断涌现,教学内容更新滞后,造成所学知识技能与岗位实际需求错位。实训项目设计缺乏系统性,未能充分体现职业能力递进培养理念,难以满足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专业技能需求。
二、构建中高职药物分析专业学生技能培养实践体系
针对药物分析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现状,构建科学完善实践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其一应根据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时比例,优化理论实践课程配比,建立模块化课程结构,突出核心技能培养。其中基础模块强化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及常规分析方法训练;专业模块聚焦药物理化性质检测、含量测定等核心技能;拓展模块引入前沿分析技术,提升学生技术视野。其二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实验设备,建设仿真实训室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特别是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等核心仪器配置应满足教学需求,确保每位学生有充足操作机会。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实践指导能力;定期聘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将行业标准引入课堂。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实训项目,推行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方式,增强教学吸引力;引入虚拟仿真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开展分层次递进式实训,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性实验,再到仿真生产环节,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注重职业素养培育,将工匠精神、质量意识、安全规范等融入教学全过程,塑造全面发展技术人才。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举办技能竞赛激发学习热情与创新意识。建立实习质量保障机制,规范实习管理明确实习任务,安排专人指导确保实习效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中高职药物分析专业学生技能评价多元机制
科学合理评价机制是保障技能培养质量关键环节,需从多维度进行创新完善。其一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体系,打破传统单一教师评价模式,引入企业专家、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全方位考察学生能力表现。其中教师侧重基本原理掌握程度与操作规范性评价;企业人员关注职业适应性与实际工作能力;学生互评促进相互学习;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多主体评价机制能够融合不同视角,形成全面客观评价结果,避免单一主体评价片面性,更准确反映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其二完善评价内容与标准,制定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分析判断、创新应用、职业素养等多个维度,确保评价全面客观。具体包括实验方案设计、仪器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安全规范意识等关键指标。针对不同课程模块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基础课程注重基本技能掌握,专业课程强调综合应用能力,实习环节突出岗位适应能力,形成阶梯式评价标准体系。
教师改革评价方法与手段,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注重学生技能形成全过程监测。引入实操考核、技能竞赛、项目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真实反映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建立技能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技能发展轨迹,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创新评价技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能评价平台,实现评价数据收集、分析与反馈自动化,提高评价效率与科学性。探索引入现代教育测量技术,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增强评价科学性与精准度。教师建立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将评价结果与教学改进、课程优化、学生指导有机结合,形成评教、评学良性循环。通过对评价数据深入分析找出学生技能薄弱环节,有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培养质量。实施动态调整评价机制,根据行业发展与岗位需求变化,及时更新评价标准与内容,确保评价体系时效性。建立行业专家参与评价标准制定常态化机制,定期组织研讨会,收集行业最新需求信息,及时更新评价指标,保持评价体系先进性。加强评价队伍建设提升评价人员专业素养,开展评价技能培训确保评价工作质量。组建专业评价团队,配备熟悉行业标准与技能要求评价专家,定期开展评价理念、方法、技术培训,提升评价人员专业水平。建立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对评价过程实施全程监督,确保评价公平公正。强化评价激励功能,设立技能优秀奖项举办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积极性。
结论:本文提出了构建实践体系与优化评价机制两大策略。构建实践体系应聚焦课程体系重构、实训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校企融合等方面;优化评价机制则需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法等环节。这些措施相互支撑、协同推进,形成系统化技能培养模式,能有效解决现有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更多符合医药行业需求高素质技术人才,为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龚逸奕,张立光.面向药学专业高职学生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0,(27):40-41.
[2]裘兰兰,李明梅,杜凯云,等.提高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0):10-11.
[3]王华丽,谭新旺.高职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J].职业时空,2011,7(12):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