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阶段必读经典名著的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

田梦

天津市武清区六力学校 301700

摘要: 中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积累知识,提升素养,拓展视野,但随着娱乐选择愈发多样化,经典文学作品与当今中学生的时代差异逐渐扩大,包括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导向等因素影响,导致了中学生对经典名著逐渐丧失兴趣。现下,让中学生爱上阅读,爱上经典名著依然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关键字:阅读;名著;教学;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初中阶段(7-9年级)学生需要掌握多元化阅读策略,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素养,在此过程中建立个人化的阅读策略体系,通过阅读心得交流、主题式研究项目等学习活动,积累完整的阅读实践经验。同时注重体悟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在文本研读中实现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同步提升,最终达成通过文学阅读滋养心灵世界的教育目标。这些目标及要求足以证明在初中阶段,阅读经典名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种背景下,中学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经典名著引领者的作用,不断更新科学的教学方法,探索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学生心中种下阅读的种子,让学生因为阅读而走向旷野。

一、经典名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教材中经典名著的选编特点

本文中所探究的初中阶段必读经典名著,以部编版教材中要求必读的12本书为例,故文中所涉及的经典文学作品皆指这12本,具体书目如下:

七年级上册鲁迅的《朝花夕拾》,吴承恩的《西游记》;七年级下册老舍的《骆驼祥子》,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年级上册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八年级下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法布尔的《昆虫记》;九年级上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孙洙的《唐诗三百首》;九年级下册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这12本必读名著从主题分类上来看,既有科普作品,也有科幻作品,还有奇幻作品;从文学体裁上来看,既有散文,也有小说,还有诗歌;从创作背景来看,既有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追求变化的缩影,也有法国昆虫学家对科普作品的突破和超越,还有外国记者所创作的新闻史诗。可以说,部编版教材中的必读经典名著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之光。

(二)经典名著的教育价值

这些经典名著无论是对于中学生的价值观的塑造还是精神的觉醒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曾表示孩子在读书时,必须从最好的经典开始看。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增加学生的共情能力,同时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三、经典名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探究

(一)依托名著导读

在讲解经典名著的过程中,充分借助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力量,明确每本名著在阅读的过程中的侧重点,遵循教材中所给出的读书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阅读《西游记》时,要求学生掌握精读和跳读的阅读方法,对于书中较多的介绍环境的诗歌内容时即可采取跳读的方式,在较为重要的经典情节处,包括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即可采取精读的方式。

在教材中的名著导读部分,还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目给出了不同的读书方法指导,包括圈点与批注,快读阅读和选择性阅读等,同时也针对科普作品、纪实作品、讽刺作品等不同题材的书目给出了不同的读书方法指导。依托名著导读可以让教师明确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的过程中需要抓住的重点和核心。

(二)确定全书线索

初中阶段的必读经典名著以长篇居多,动辄几十万字,对于课业压力较大的初中生来说,畏难情绪较大,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名著为外国文学作品,很多学生不了解创作背景,不适应跨文化价值观,不接受翻译腔调时,都会造成阅读障碍,所以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全书的线索,用更易串联的方式进行阅读指导,以此降低阅读门槛。

例如在讲解《西游记》时,在讲解过程中可以以九九八十一难为线索串联全文,在学生了解每一难的过程中自然会涉及人物以及相关情节,安排这一线索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陪同师徒四人重走取经之路,重过困苦磨难。还如在讲解《海底两万里》时,以鹦鹉螺号在海底航行的线路作为线索,甚至可以让学生自行折一只小船,在地图上标识出尼摩船长带着阿龙纳斯教授一行人在海底航行的路线,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大西洋,可以在途径之处标记所经历的奇妙冒险,既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对于阅读的恐惧,还可以提升地理知识,让学生乘坐鹦鹉螺号在海底探险两万里。

(三)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的力量》这本书中提到了FVR(Free Voluntary Reading)即自由自主阅读,在书中作者斯蒂芬·克拉生主张:当孩子因乐趣而阅读,当他们“上了书本的钩”(hooked on books)时,便不自主地、不费力地学会所有大家关心的语言能力。学生的词汇量、理解力、语言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培养起来。

现下受到短视频的影响,很多学生会被更有趣,更有吸引力的内容所吸引,这也是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之下的压力缓解方式,所以如何吸引学生进行阅读成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从书中的细节入手进行设问

在《骆驼祥子》里虎妞在离开人和车厂时,拿了500元钱,但是在最后虎妞难产的紧要关头,却因为没钱而没有去医院,最终在痛苦中死去,在此情节处,学生很关注虎妞的500元钱到底花去了哪里?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在不同章节进行寻找,抓取小说的细节。虎妞的500元钱,结婚租房等花去小一百,给祥子买来二强子的车花去八十,花费一笔不小的数目购买零食……最终将全部细节进行拼图式的组合,完成了对于问题的探究。通过书中细节进行设问,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对阅读整本书产生浓厚兴趣。

2、从学生的好奇之处进行拓展

在讲解《朝花夕拾》时,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中,鲁迅曾写到他的老师寿镜吾老师的家距离自家不过半里路。但学生会非常好奇,为何鲁迅的家离学校如此之近,近到只有半里路,却总是经常迟到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进行大胆地猜测,最后由教师给出解释。在吴伯箫的文章《早》中介绍了鲁迅为何家离三味书屋非常近却频繁迟到。因为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祖父入狱,父亲病重,他每天都需要在当铺、药铺和三味书屋之间奔波,所以才会迟到。这一结论可以链接至《朝花夕拾》中的另外一篇《父亲的病》中,作为过渡也非常适合。借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好奇,引导学生进行挖掘,在满足好奇的同时对作者背景进行全面梳理。

3、从学生的常见误区进行厘清

很多经典文学名著都被改编成影视剧或者漫画等形式,现阶段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样,会受到这些改变的衍生作品的影响。诚然,其中一部分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和原著不符合的错误,这些错误会误导学生。在初中阶段,讲解经典名著的过程中,找出衍生作品中一些深入人心的一些错误,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并非被压在五指山下,而是被压在了五行山下;又如,沙僧所使用的武器并非影视剧中所呈现的月牙铲,而是名唤降妖宝杖的兵器。诸如此类的错误还有许多,可以设置根据原文判断影视剧中的装扮或情节是否符合原著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厘清常见的误区。

(四)借助媒体技术

目前,多数学校已具备较为完备且实用的电教设备,教师在讲解名著阅读时就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这样可以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尤其是讲解像《昆虫记》这样的科普类作品时,学生对于书中的某种昆虫很感兴趣,教师即可通过电教设备进行高清图片的展示。学生不仅可以清晰全面地了解昆虫的外形特点,也可感受到法布尔在写作《昆虫记》一书时在文字间倾注的心血和对自然的敬畏。

同时借助优质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中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是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时,可以借助央视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来加深学生对于诗歌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在讲解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时,由于设计内容多为古籍,所以部分同学会觉枯燥乏味,此时可以借助另一档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该档节目里,对经典古籍中的情节进行了重新演绎,让人眼前一亮,生动传神。这种方式也为学生打开了名著阅读的大门。

四、未来经典名著教学的发展方向

语文教师郭初阳曾经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过程中采取了重新演绎的方式,为学生租来服装,搭建展示平台,把一幕幕经典情节搬上了舞台,甚至还有很多家长也加入其中。在未来,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也可以引领家长阅读经典名著,因为只有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才有机会爱上阅读。

最后,教师自己要成为阅读的种子,广泛地阅读,深入地阅读,沉浸地阅读。挖掘更多经典名著中的能够引导学生更好成长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初中生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2]谷岳灿.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新变及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1.DOI:10.27110/d.cnki.ghsfu.2021.000227.

[3](美)斯蒂芬·克拉生.阅读的力量 [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149.

[4] [1]古杰.探索以“陌生化手法”教学初中经典文学作品[J].语文世界,2024,(2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