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吴建华

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黄家口镇小学

摘要:本文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用情况展开探究,通过分析当前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有效策略与创新举措。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代教学重要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然而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教师明确方法路径,突破瓶颈障碍,从而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大多数学校已将此种教学方式纳入日常教学体系,许多教师积极探索适合班级实际情况合作学习形式。从整体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格局,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交流机会,学习氛围更加活跃。然而当前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其一表现为形式化倾向明显,部分教师虽然组建学习小组,却未能充分发挥小组功能,仅限于形式摆设,实质上依然采用传统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其二是小组结构不合理,组内成员随意分配,未考虑学生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因素,导致组内互动效果不佳。

其三教师指导不到位,缺乏对小组合作活动全程有效引导,放任自流现象较为普遍,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浪费时间。其四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评价标准,无法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部分教师与家长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耗时较多,效率不高,对提升考试成绩帮助有限,因此未给予足够重视。另外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必要合作意识与技能,小组内出现搭便车现象,个别能力强学生包揽全部任务,其他成员参与度不高。最终教学资源配置不足,部分学校桌椅固定,教室空间有限,不利于开展灵活多样小组活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科学构建小组结构应按照异质分组原则,将不同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学生合理搭配,确保每个小组智力水平、性别比例、性格特征等方面均衡分布,促进优势互补。组内角色分工须清晰明确,包括组长、记录员、发言人、材料员等,且定期轮换,使人人有机会体验不同职责。精心设计合作任务则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难度适中、具有挑战性且能调动全体成员参与任务,如分层阅读、拼图学习法、思维导图构建等。构建科学评价体系要求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小组最终成果,更注重每位成员参与度、贡献度评价,引入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教师指导引导须转变角色定位,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与评价者,精心设计前中后三阶段指导策略。创设有利环境氛围需优化教室空间布局,合理安排桌椅,营造宽松民主氛围,提供必要资源支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应通过专题训练提升倾听、表达、协商等基本技能,教授小组讨论规则与方法,引导形成良好合作习惯。家校协同配合则要向家长宣传合作学习理念价值,获得支持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养成。

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司马光》教学为例,教师应该设计探究司马光救人过程合作学习活动。先按照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组建四人小组,确保每组既有学习能力较强学生,又有口头表达能力突出学生,实现优势互补。每组内设组长负责协调、记录员负责笔记、查询员负责查阅资料、汇报员负责成果展示。教师引导各小组围绕司马光是如何一步步救人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究,并设计三层递进任务:第一层要求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圈画出救人关键词句;第二层请各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救人过程思维导图;第三层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司马光,面对同样情况会采取什么方法救人。活动中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如发现第三组讨论偏题,立即引导回归主题;第二组合作不顺,及时调整组员分工。最终通过小组展示、全班互评方式分享学习成果,并设立最佳思维导图奖最具创意奖等激励各组。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举措

面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各种瓶颈,教师需不断探索创新举措,提升应用质量与效果。项目式学习融合将小组合作与项目式学习有机结合,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系列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持久专注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数字技术赋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合作学习空间与方式,借助平板电脑等工具创设混合式学习环境,通过网络协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螺旋递进合作模式按照个人思考—伙伴讨论—小组交流—班级分享路径逐层深化学习内容,既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又发挥集体智慧优势。跨班级跨年级合作打破固有班级围墙,组织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实现双向成长。角色轮换制度在小组内设置不同功能角色并定期调整,确保每位学生体验不同职责。主题文化节活动结合传统节日组织语文实践,在良性竞争中提升语文素养。班级合作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自主组织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生态。

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守株待兔》教学为例,教师应该设计寓言故事创意表达跨学科项目学习。此项目为期两周,将语文学习与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融合。第一阶段,全班学生先个人阅读,然后按五人混合能力小组展开探究,每组配备平板电脑,通过网络平台搜集资料。各小组成员通过专家小组方式分别负责故事分析、道理提炼、案例搜集、创意改编、多媒体制作等任务,先在各自专家组中深入钻研,再回原小组分享。第二阶段,各小组合作改编《守株待兔》故事情节,设计三个不同结局,分别表现坚持等待终获成功改变方法主动出击与他人合作共同狩猎等思路,引导学生批判思考。第三阶段,各小组借助动画制作软件,将改编故事制作成简易动画,配上录制旁白。最终举办寓言故事创意嘉年华,各小组展示成果,通过电子投票系统评选奖项。整个项目中,教师主要担任引导者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表达。

结论:本文发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需要教师准确把握现状,明晰方法路径,不断探索创新举措。只有科学构建小组结构,精心设计合作任务,完善评价机制,加强教师指导,创新学习模式,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升。未来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结合,不断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方韦.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C]//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素养教育成长计划.中小学语文素养建设与学科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二).江西省德兴市银城一小;,2023:81-85.

[2]漆淑荣.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天津教育,2023,(29):80-82.

[3]吴传华,胡金华.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华人时刊(校长),2023,(0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