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策略

作者

朱国君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和体育局 065900

摘要:本文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学美术教学领域应用策略,从人工智能绘画探索、数字创作融合及教学设计优化三方面展开论述。人工智能技术可丰富学生美术表现形式,扩展艺术思维空间,同时提升课堂教学体验。通过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工具,教师能够构建更具创新性美术课程,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培养数字时代美术素养。本文旨在为小学美术教师提供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实践参考,促进教育技术与美术学科深度融合,推动美术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美术教学;小学教育

引言:伴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已逐步渗透各学科教学领域。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力重要环节,面临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强大图像生成能力,为美术教学带来全新可能。如何科学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美术教学内容与方法,激发学生创作潜能,成为当前教师亟需思考问题。本文将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策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美术教育新路径。

一、探索人工智能绘画,丰富美术表现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丰富工具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人工智能绘画新世界。课堂中,师生共同体验文本转图像技术,学生通过简单文字描述即可获得人工智能生成画作,感受科技魔力。此类活动突破传统绘画局限,为不同绘画技能水平学生创造公平表达机会。教师应鼓励孩子们观察人工智能作品构图、色彩运用及风格特点,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调整提示词,探索同一主题多种表现可能,理解艺术创作多样性。

人工智能绘画还可引入我国传统绘画元素学习,通过生成具有国画风格作品,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人工智能仅为创作工具,强调人类创意思维核心价值。设置人工智能协作创作环节,让学生先构思创意,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基础画面,再进行手工修饰完善,既体验科技便利又保留手工创作乐趣。组织人工智能与传统绘画对比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两者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探索人工智能绘画过程,学生能够接触算法美学概念,了解计算机如何理解艺术,从而拓展美术学习维度。

二、融合数字创作,拓展艺术思维

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小学美术创作实践,能有效拓展学生艺术思维空间。通过人工智能与传统美术结合,学生获得全新创作视角与方法。教师设计人工智能头脑风暴环节,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多样创意方案,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意识。跨学科项目中,学生可借助人工智能实现科学知识与艺术表达融合,形成跨界创作。风格迁移技术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艺术家风格特征,拓宽艺术认知。续画接力活动中,学生与人工智能共同完成作品,体验人机协作创作过程。人工智能辅助主题创作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索同一主题,建构立体化认知。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4课 生活中的线条》教学为例,生成式人工智能为该课程带来全新教学可能。课前,教师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多样线条艺术作品,包括自然界线条、人造物线条、艺术作品线条等丰富素材库。课堂开始,学生观察人工智能生成线条演变动画,理解线条变化规律。随后教师引导人工智能线条探索环节,学生输入蜿蜒、刚劲、流畅等描述词,人工智能即刻生成相应线条艺术,直观感受不同线条情感。线条猜想游戏中,学生描述线条特征,人工智能实时绘制,全班猜测对应物体,激发观察力与表达能力。创作环节采用人工智能线条协作,学生先用铅笔绘制基本线条,拍照上传至人工智能系统,系统分析线条特点并推荐发展方向,学生参考建议继续创作。学生还可尝试线条变形记,将日常物品线条轮廓提取后交给人工智能变形,产生意想不到创意效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体验

人工智能生成多样化教学素材,包括示范作品、参考图像及创意引导卡,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绘画技法讲解过程中,人工智能生成逐步分解图解,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增强学生理解能力。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让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兴趣特长学生提供差异化指导方案。课前准备阶段,人工智能辅助构建视觉化教学大纲,清晰呈现课程结构与重点。课堂互动环节引入人工智能参与,如猜画游戏等活动形式,增强学习趣味性。人工智能助教角色解答学生常见问题,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与建议。主题画廊活动展示多元文化艺术作品,拓展学生艺术视野与审美认知。创新作业形式,设计人工智能辅助创意任务,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探索精神。建立系统化人工智能艺术资源库,便于教师随时调用相关教学资源。推动家长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参与美术教育,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9课 彩墨世界》教学实践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体现出独特优势。备课阶段,教师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各朝代代表性墨彩作品,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构建系统化教学资源库。人工智能还为教师生成我国画颜料特性分析图表,直观呈现不同墨色与色彩特点。课堂开始环节,人工智能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生成互动式我国画发展简史,以动态时间轴形式展现彩墨艺术演变。随后通过人工智能名画解构环节,将经典彩墨作品分解为构图、用墨、用色等要素,学生清晰理解创作要点。示范环节中,人工智能实时捕捉教师示范动作,放大关键笔法细节,全班学生无论座位位置均能清楚观看。实践环节设置人工智能墨色顾问,学生可随时获取用墨建议,如加水量增加会产生怎样效果如何实现墨色层次变化等问题即刻获得回答。创作过程中,人工智能根据每位学生绘画进度提供个性化指导,如建议某区域留白或加强墨色对比。人工智能生成多样参考示例,激发学生创意灵感。作品完成后,人工智能助力学生进行创作回顾,分析每幅作品独特魅力与改进空间。课程延伸环节,人工智能根据学生兴趣推荐相关彩墨技法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这种教学模式既尊重我国画传统精神又通过科技手段使抽象墨彩技法更易理解掌握,学生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体验东方艺术独特魅力。

结论: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小学美术教学带来革新机遇,通过探索人工智能绘画丰富表现形式,融合数字创作拓展思维空间,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体验,能够构建更具活力美术教育生态。教师应保持技术与艺术平衡,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便利性,又注重人文价值传递。未来小学美术教育发展应着眼人机协同创新模式,培养学生数字时代艺术素养与创造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美术教学融合实践,将为培育具备未来竞争力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立旺.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探究[J]. 我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2):74-76.

[2] 杨聪兵. 应用人工智能打造生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的路径探究[J]. 学周刊,2020(26):147-14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6.073.

[3] 刘玉婷.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探究[J]. 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0(5):1757-1758. DOI:10.12277/j.issn.1005-0043.2020.05.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