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育人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作者

薛苗苗

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吉也克镇牧业寄宿制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提出基于数学思维培养而设计实施劳动实践活动方案,构建围绕核心素养提升劳动育人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与数学学科有机融合能有效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及劳动精神。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等多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实现知行合一。评价体系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全方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劳动价值观共同发展。

关键词:劳动育人;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劳动育人的现状分析与问题反思

课程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已初步探索将劳动元素融入数学教学,设计测量校园、制作图形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价值。然而劳动育人在数学教学中仍存诸多问题:其一表现为理念认识肤浅,众多教师将劳动教育简单理解为单纯体力活动或课外实践,未能深刻把握劳动育人本质内涵及其与数学学科融合点,导致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其二体现为课程资源匮乏,现有教材劳动元素植入不足,配套资源缺失,使教师难以找到合适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其三反映在实施路径模糊,教师往往按照经验主义进行教学尝试,缺乏科学指导及系统框架,难以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其四教师评价机制缺失,劳动育人成效评估标准不明确,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客观反映学生成长状况。另外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机制不健全,缺少有效联动,未能形成育人合力。

这些问题背后反映出教育理念转型与实践落地间存在明显落差,需要从理论探究到实践探索形成贯通链条。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必须重新审视劳动育人价值定位,探索数学学科育人功能拓展路径,构建理实结合培养模式。通过分析现状问题明确改革方向:一方面需加强理念引领,明晰劳动育人内涵;另一方面应强化实践探索,开发适切资源;同时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形成多维度考核体系;最终实现劳动育人价值观念内化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协同推进。

二、基于数学思维培养的劳动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基于数学思维培养劳动实践活动设计应遵循系统性、层次性原则,构建螺旋上升实践模式。围绕数学核心素养展开,活动设计需注重四个关键环节:情境创设强调真实性,选取贴近儿童生活且蕴含数学问题情境;任务设计突出挑战性与梯度性,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置递进式任务;实施路径凸显探究性,采取引导-探究-实践-反思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从问题发现到方案验证全过程参与;评价反馈重视即时性,通过作品展示、小组互评等形式反馈学习成效。教学形式能灵活选择项目学习法、问题解决法、角色扮演法等,注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数学核心素养。同时应关注学习环境创设,整合校内外资源。教师角色需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活动组织者,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挖掘劳动过程中蕴含数学知识,形成劳动—思维—知识育人模式。另外活动设计还应注重学科融合,将数学与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拓展学生认知视野。

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为例,能设计趣味几何体验坊劳动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开展几何侦探环节,让学生在教室、校园寻找生活中各类立体图形物品并记录,如圆柱形水杯、长方体课本、球形玩具等,培养观察能力与几何意识。第二阶段组织造型达人活动,提供橡皮泥、彩纸等材料,引导学生制作立体图形模型,通过触摸、捏塑等方式感知立体图形特征。每组学生负责制作不同立体图形,如球体、圆柱体、长方体等,制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类图形特点。第三阶段开展几何建筑师项目,学生分组用纸盒、易拉罐等废旧物品搭建几何小镇,要求作品中包含至少三种立体图形。学生需先绘制设计图,标注所需材料,然后协作完成作品。最终组织几何嘉年华,各小组展示作品并介绍包含几何图形及其特点,同学间互相评价。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围绕核心素养提升的劳动育人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

围绕核心素养提升劳动育人评价体系构建需秉持全面性、发展性、激励性原则,形成多维度评价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认知能力、实践技能、情感态度三大维度:认知维度关注数学概念理解程度与知识应用能力;实践维度考察劳动操作规范性与创新改进意识;情感维度评估劳动习惯养成与责任担当精神。评价方法应打破传统纸笔测试局限,构建多元评价模式,综合运用观察评价法、作品分析法、访谈反思法等全面捕捉学生成长轨迹。评价主体应实现多元参与,构建协同评价网络:教师评价注重专业指导,学生自评促进反思,同伴互评激发互学互促,家长评价延伸育人空间。评价实施应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针对低年级学生可适当弱化结果评价,强调参与度;高年级学生则逐步加强结果导向,培养目标意识。评价结果应用需建立反馈-改进闭环:作为教学诊断依据指导教师调整策略,作为学生发展指导明确进步方向,同时推动劳动育人体系完善。

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为例构建几何农场主题评价体系。学习单元开始前,教师设计几何农场情境,学生扮演农场主角色,通过完成任务获得几何徽章。先进行图形猎人活动,学生在校园寻找不同平面图形并记录在农场图谱上,教师观察记录学生识别图形准确性;接着开展图形农田劳动实践,学生利用彩纸等材料设计包含各类平面图形农田,教师引导讨论图形特点,评价动手能力;随后进行形状分类任务,学生将收集图形按特征分类,制作图形展示墙;最终举办几何农场嘉年华,学生展示作品并讲解设计理念。整个评价过程采用农场成长档案记录学生表现,包括图形识别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合作参与度四个维度。家长参与环节设置家庭几何寻宝活动。此评价体系将平面图形学习与劳动实践融合,学生在任务过程中自然展现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多元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发展状况,实现评价育人目标。

结论:通过系统分析现状问题,明确改革方向;围绕数学思维培养设计实施劳动实践活动,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全面监测育人成效。基于情境创设、任务驱动、项目学习等教学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多元评价机制则保障了育人过程科学导向,形成良性循环。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劳动育人内容序列化设计,加强学科间整合,构建更加系统化劳动育人课程体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栋.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措施探索[J].读写算,2024,(30):28-30.

[2]赵海霞.劳动育人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01):42-44.

[3]卫林灵.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J].江西教育,2023,(4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