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教育理念下乡村小学“暖课堂”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葛金华
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213300
摘要:关怀教育理念源于内尔·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其核心是以“关怀”为纽带构建教育场域中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强调教育兼具知识传递与情感滋养的双重价值。乡村小学受地域经济、师资结构等因素影响,数学课堂常呈现“知识本位”的单一取向,忽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与生活经验联结。本文以乡村小学为研究场域,聚焦小学数学教学,选取具体知识点为实践载体,从“认知适配”“差异关注”“生活联结”“成长赋能”四个维度,探索“暖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表明,通过教师主导的具象化教具设计、分层任务实施、本土化问题创设与过程性反馈,可有效降低乡村学生数学学习焦虑,提升其学习信心与关怀意识,为乡村小学数学课堂落实“五育并举”提供可行路径。
关键词:关怀教育;乡村小学;暖课堂;小学数学
一、引言
新时代教育强调“五育并举”,要求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需重视其情感培育与人格健全。乡村小学作为乡村教育的核心载体,受地域资源限制、师资流动性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等现实因素影响,数学课堂常陷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模式——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解析知识点,忽视学生基于乡村生活经验的认知逻辑,导致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脱节,部分学生因理解困难产生学习抵触,或因个体差异未被关注而逐渐丧失学习动力。乡村小学数学“暖课堂”的构建,并非简单的教学形式创新,而是以“关怀”为核心重构课堂生态:既尊重乡村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生活经验,又通过师生互动、知识与生活的联结,培育学生对自我、他人、家乡的关怀意识。本文立足乡村小学教学实际,避开“情景教学”“合作学习”等泛化策略,选取小学数学具体知识点为切口,探索“暖课堂”的实践路径,旨在为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兼具理论支撑与可操作性的方案。
二、乡村小学数学课堂的关怀缺失现状与“暖课堂”构建意义
(一)乡村小学数学课堂的关怀缺失现状
当前乡村小学数学课堂的关怀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认知关怀的缺位。乡村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但教师多沿用城市教材的抽象案例(如“分蛋糕”“商场购物”),与学生“分玉米”“称粮食”的生活经验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知识与生活关联,增加理解难度;其二,个体关怀的弱化。乡村小学班级人数虽少于城市,但教师常因教学任务重、兼任多科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任务设计,忽视留守儿童、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学生因任务过难或过易产生挫败感;其三,成长关怀的断层。课堂评价多以“对错”为标准,关注最终的计算结果而非学习过程,教师缺乏对学生探究过程、情感变化的持续反馈,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学习动力难以持久。
(二)乡村小学数学“暖课堂”的构建意义
“暖课堂”的构建,对乡村小学教育具有三重价值:一是契合学生发展需求。通过本土化、具象化的教学设计,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门槛,缓解学生学习焦虑,帮助其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二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在知识教学中融入“分享”“公平”“关注家乡”等关怀意识,实现“知识传授”与“情感培育”的协同,符合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与“人文素养”的融合要求;三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暖课堂”通过挖掘乡村本土资源,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家乡生活的价值,培育其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为乡村人才留存奠定情感基础。
三、关怀教育理念下乡村小学“暖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立足认知起点,教师以具象化教具搭建知识关怀桥梁
乡村学生对抽象的“分数”概念缺乏生活感知,若教师直接讲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分数”,学生易陷入理解困境。教师需立足乡村学生“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起点,以本土化教具为载体,搭建知识与生活的关怀桥梁。
具体实践中,教师可提前一周布置“收集生活中的‘可分物品’”任务,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玉米棒、麦穗、红薯、苹果等本土化素材。教学过程分为三环节:其一,生活导入,引发共鸣。教师以“爷爷把8根玉米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几根?如果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完整的一根吗?”为问题,结合学生帮家里分物品的生活经验,引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分数”源于生活;其二,动手操作,理解概念。教师拿出学生带来的4根玉米棒,引导学生分组操作:先将4根玉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2根,教师提问“每份是这4根玉米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分”的过程理解“1/2”;再将1根玉米棒(提前切开为4段)平均分成4份,每份1段,理解“1/4”。教师在旁巡视,对操作困难的学生手把手指导,强调“平均”的含义,尊重学生的认知节奏;其三,课后延伸,深化关怀。布置“家庭分享任务”:让学生回家帮妈妈分水果或粮食,记录“分的物品、分成几份、自己得到几份”,下次课分享。此策略的关怀价值在于:教师以乡村学生熟悉的玉米、红薯为教具,而非城市教材中的“蛋糕”“披萨”,既契合学生的认知起点,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生活经验的尊重;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对个体的指导与课后任务的“生活联结”,让学生在理解分数概念的同时,体会“公平分享”的价值观,实现知识教学与情感关怀的同步。
(二)聚焦个体差异,教师以分层任务设计实施精准关怀
乡村小学中,部分学生因父母陪伴多、提前接触过数学启蒙知识,对“平移、旋转”的理解较快;而留守儿童、基础薄弱学生则需更多直观操作才能掌握。教师需打破“一刀切”的任务设计,以分层任务实施对不同学生的精准关怀,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功体验。
以“图形的运动”中“平移与旋转”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三级分层任务,且所有任务均融入乡村生活元素:基础层任务(适配基础薄弱学生):提供画有网格线的作业纸,纸上印有“小石子”“玉米粒”的简笔画,让学生用彩笔将“小石子”从第2行第3列平移到第2行第6列,标注平移的“方向(向右)”与“距离(3格)”;同时提供“风车”“推磨”的图片,让学生圈出“旋转”的部分。教师对基础层学生的指导重点是“平移的方向与距离判断”,通过“你能说说小石子移了几格吗?”“风车的哪个部分在转?”等提问,帮助其建立直观认知;进阶层任务(适配中等水平学生):给出一个“三角形”图形,让学生在网格纸上画出该图形绕右下角顶点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并写出旋转的“中心点”与“方向”;同时让学生列举“家里的农具中,哪些运动是平移(如锄头的上下挥动),哪些是旋转(如压水井的手柄转动)”。教师对进阶层学生的指导重点是“旋转的关键点(中心点、方向)”,通过“旋转后三角形的顶点位置变了吗?”等提问,引导其思考;拓展层任务(适配优等生):让学生观察村里的“拖拉机车轮”“风扇叶片”,记录“车轮旋转一周,前进的距离与车轮大小的关系”“风扇叶片旋转时,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并尝试用文字描述。教师对拓展层学生的指导重点是“运动与图形的关联”,鼓励其探索现象背后的数学逻辑。分层任务的关怀核心在于:教师不以“统一答案”评价学生,而是关注每个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的进步——对基础层学生,肯定其“能准确标注平移距离”;对进阶层学生,表扬其“能画出旋转图形”;对拓展层学生,鼓励其“能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这种“尊重差异、多元鼓励”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避免后进生受挫、优等生倦怠,逐步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联结生活场景,教师以本土化问题创设激活关怀体验
乡村学生对“统计”的理解,若仅停留在“画统计表、算总数”,则难以体会其实际价值。教师需以乡村生活场景为依托,创设本土化问题,让学生在数据收集与整理中,既掌握统计方法,又激活对家庭、家乡的关怀体验。
以“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学为例,教师可确定“村里家禽数量变化”为统计主题(若学生居住分散,可调整为“学校图书角书籍种类统计”)。教学过程分为四步骤:其一,问题驱动,明确目标。教师提问“爷爷家养的鸡、鸭、鹅,最近有没有新增或减少?我们能不能用数学的方法记录下来,帮爷爷了解家禽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实用性”,激发参与意愿;其二,设计工具,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需要记录哪些信息”(家禽种类、上周数量、本周数量、增减情况),共同设计“乡村家禽数量统计表”,并讲解“调查(问家人)、记录(写数字)、汇总(算总数)”的统计步骤;其三,实地调查,联结生活。布置“家庭调查任务”,提醒学生“礼貌询问家人,注意记录准确”,让学生回家后与父母、爷爷奶奶沟通,收集家禽数量数据;其四,分析数据,渗透关怀。回校后,各组汇总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张同学家的鸡数量增加了2只?”(可能是妈妈买了小鸡)“李同学家的鸭数量减少了1只,我们可以怎么关心他?”(提醒注意鸭的健康),让学生在分析数据时,自然产生对家庭、他人的关怀意识。此策略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统计”从抽象的“数字游戏”转化为“关心家乡生活的工具”,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统计表设计”“数据汇总”的方法,更学会与家人沟通、关注家庭生活;教师通过数据背后的“生活问题”引导,让数学课堂成为培育学生关怀意识的载体,实现“知识有用、关怀有温度”的课堂目标。
(四)着眼成长赋能,教师以过程性反馈构建持续关怀机制
乡村学生在生活中常接触“克和千克”(如称粮食、买蔬菜),但对单位的“实际大小”缺乏精准认知。教师需跳出“教单位换算、做计算题”的传统模式,以“过程性反馈”构建持续关怀机制,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与成长变化,而非仅关注最终结果。
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从“课堂即时反馈”与“课后持续反馈”两方面入手:课堂即时反馈:教学前,教师收集乡村家庭常用的弹簧秤、杆秤(若没有,可准备简易天平与砝码),让学生带鸡蛋、玉米、铅笔、课本等物品。新授环节,教师先演示“用弹簧秤称1个鸡蛋的重量(约50克)”,讲解“指针指向的数字就是重量”;再让学生分组操作,称自己带的物品并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时,针对不同学生的操作给出个性化反馈:对“称不准”的学生,反馈“你把鸡蛋放在秤上时,手有点晃,试试按住秤的底座,再看指针”;对“记录准确”的学生,反馈“你不仅称出了玉米的重量,还写清了‘500克’,很细心,能说说500克玉米大概有几根吗?”;对“有疑问”的学生(如“为什么1个鸡蛋50克,2个鸡蛋是100克”),反馈“你发现了重量的加法关系,很棒,我们可以再称3个鸡蛋验证一下”。课后持续反馈:布置“重量观察日记”任务,让学生每周记录3种家里物品的重量(如“周一:1个苹果150克,周三:1个苹果145克;周五:妈妈买的大米5千克”),并写下“自己的发现”。教师每周收日记时,不只是打“√”,而是写下针对性反馈:“你发现苹果重量减少了5克,还想到‘可能是水分蒸发了’,观察得很仔细!”“你记录了大米5千克,能算算家里5个人,每天吃200克,这袋米能吃几天吗?”;对未坚持记录的学生,不批评而是询问“最近家里是不是很忙?我们可以从下周开始,每周记录1种物品”,给予理解与鼓励。
过程性反馈的关怀本质在于:教师通过“即时指导+持续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仅关心我会不会算,更关心我怎么学、有没有进步”。课堂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操作错误,建立正确的单位认知;课后反馈则引导学生持续观察生活、思考问题,逐步培养探究能力与学习习惯。这种“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步成长”的反馈机制,正是“暖课堂”“以生为本”的核心体现。
四、结语
关怀教育理念下乡村小学“暖课堂”的构建,并非依赖复杂的教学技术,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以教师的“关怀”为纽带,尊重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可联结生活”的实践活动。当然,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未来可拓展至中高年级(如“百分数的应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并结合“家校社协同”机制,让家长、乡村社区参与“暖课堂”构建,形成更立体的关怀教育生态。总之,乡村小学“暖课堂”的构建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需教师始终以“关怀”为初心,不断挖掘本土资源、创新教学策略,让数学课堂成为乡村学生成长的“温暖港湾”。
参考文献
[1]邓敏. 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J]. 三角洲, 2025, (13): 168-170.
[2]秦奇,黄贤明. 生命关怀教育视角下的数学德育研究 [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上半月刊), 2025, (05): 17-20.
[3]周傅盛. 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路径建构及实践策略研究[D]. 杭州师范大学, 2023.
[4]秦红贵. 如何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小学数学课堂 [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8, (02): 167.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关怀教育视角下乡村小学‘暖课堂’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XC/2024/28)的研究成果